百年校慶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百年校慶 > 文學院院史 > 正文

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院史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物風采
發布時間:2023-03-09 文章來源: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

第二部分 師資力量

雲南大學中文學科創建于1923年,曆史悠久,積澱深厚,學術傳統優良。195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點授權,2001年獲得省級重點學科“民族文化學”,2006年獲得文藝學博士學位點授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和省級重點學科“文藝學”,2008年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得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和省級重點專業,2011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14年獲批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工作站,2019年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批國家首批一流專業,2022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入選雲南省一流建設學科“基礎學科提升計劃”。現有在職專任教師70餘人,涉及衆多研究領域。雲南大學中文學科在不同時期回應社會關切,廣聘英才,彰顯名師風采。

1920年至1933年,創立之初的東陸大學聘請袁嘉谷等國學大師任教,為雲大中文系的發展壯大開啟良好先聲。1922年,雲南大學的前身私立東陸大學成立,學校延續書院傳統,建校初期即設文、理班,中文(國文)為重要科目。1930年,雲南省政府改私立東陸大學為省立東陸大學。1931年,改科為院,設文學院。在這一時期,雲南大學中文學科立足地方,積累了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

1934年,省立東陸大學改組為省立雲南大學,設文法學院。1935年,“中國文學系”成立,标志着雲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體系的初步建成。1937年,國立雲南大學文法學院設文史系,下設中國文學與曆史兩組。1938年省立雲南大學改國立雲南大學,時值抗戰全面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内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雲南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鼎力互助,大師雲集。這一時期,文法學院與西南聯大多門課程交換代課教授,合作密切,學術交流頻繁。1941年中國文學系、曆史系單獨建系。1946年各大高校北歸之後,原西南聯大的部分教師繼續任職雲大,進一步充實了雲大中文系的師資隊伍建設。

1951年,文史系析分為中國語言文學系、曆史系,中文系獨立建系。1954年至1965年,中文系陸續組建文藝理論、語言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寫作教研室(組),補充師資、廣納賢才,加快推進現代學科體系的建設。1966年“文革”開始,十年浩劫,師資隊伍遭到嚴重削弱。

1980年代是雲南大學中文系師資力量的恢複時期,師資隊伍迅速壯大。1990年代延續80年代的發展态勢,師資力量獲得進一步積累。19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1980年代加入雲大中文系的老教師陸續退休,2004年中文系專任教師減少至不足30人。2004年,文學與新聞學院成立,由原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系和人文素質教研室組成,中文學科開始新一輪師資力量的積蓄。201512月,文學院成立,由原人文學院中文系、公共大學國文與人文素質教學部組成,2022年專任教師超過70人,譜寫文學院的新篇章。

 

第一章 人物風采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74623

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字樹五,号澍圃,晚年号屏山居士,雲南石屏人。一代名儒、國學大師、詩人、書法家。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經濟特科試,高中狀元,成為雲南曆史上唯一一位狀元。光緒三十年(1904),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與政務,并兼任雲南留日學生監督。光緒三十一年(1905),回國,調為學務處副提調,任學部編譯圖書局局長,國史館協修。宣統元年(1909),任浙江提學使兼布政使,任内推廣教育,增設師範、工、醫、水産學校及各縣小學四千餘所。辛亥革命後,回到雲南,都督蔡锷聘為參議。1913年,作為國會議員赴京,時清史館開,受聘為協修,任選舉、文苑、大臣、地理(雲南部分)諸門編輯,常與缪荃孫、梁啟超等商榷清史體例。越年歸滇,嗣後笃志著述,不問時政。1923年,受聘為私立東陸大學國文教授,後長期執教于東陸大學與雲南大學。19371223日逝世,享年65歲。

袁嘉谷先生精于考據,擅長詩古文辭,主要著述有《滇繹》《雲南大事記》《滇南金石萃編》《講易管窺》《滇詩叢錄》《東陸詩選》《石屏縣志》《移山簃随筆》《卧雪詩話》《卧雪堂詩集》《卧雪堂文集》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75134

方樹梅

方樹梅(18811967),字臞仙,号師齋,一号雪禅,又号盤龍山人,雲南晉甯人。著名文獻學家、藏書家。1906年入昆明優級師範學堂攻讀國學,後在雲南通志館、雲南叢書處、《雲南日報》任編輯。嗣後投身師範教育,曾在昆明師範學校、省立師範學校、雲南大學等學校任教。建國後,曾任政協雲南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文管會委員、文史館館員等職。方樹梅先生嗜好藏書,既藏古籍善本,又收中外近代書籍,尤其留心雲南地方文獻,如清抄本《孫髯公先生詩集》、稿本《謝石臞詩草》、嘉慶刻本《紅茗山房詩序》等書,均為稀見珍本。為廣收博采,遍迹于昆明書肆;又自籌資金,于1933年北遊訪書至12省,收獲頗豐。家有藏書之所“學山樓”,貯書3萬馀卷。1967年逝世,享年86歲。

方先生曾參與《雲南叢書》《雲南通志》《滇文叢》《滇詩叢》等書的編纂,并編著《明清滇人著述書目》《近代滇人著述書目提要》《滇南碑傳集》《滇南書畫錄》《晉甯縣志》《曆代遊滇詩抄》《滇南茶花小志》《鄉賢事略》《錢南園年譜》《滇文叢錄》《學山樓文集》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82056

謝無量

謝無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範,後易名沉,字無量,别署啬庵,四川樂至人。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師範院特班。在求學的同時,與馬一浮、馬君武在上海創辦“翻譯會社”,出版了《翻譯世界》月刊;還參與了章太炎、鄒容、章士钊等編輯的《蘇報》《國民公報》《國民日日報》等進步刊物的寫稿和編輯工作。1904年,到蕪湖安徽公學任文科教授。1909年,返回四川,任存古學堂監督(校長),兼授國文、理學課程,後又改革學堂,并将其改名為“四川國學院”。民國初期,曾先後任孫中山先生大本營秘書長、參議長、黃埔軍校教習等職。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他潛心改志,從事教育與學術。1924年至1925年,任教于私立東陸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川西博物館館長、四川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政協委員等職。1964127日病逝,享年80歲。

謝無量先生學識淵博,其研究範圍覆蓋了文學、史學、哲學、經學等衆多領域,著述頗豐,主要有《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楚辭新論》《中國哲學史》《佛道學說诠解》《倫理學精義》《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國古田制考》等。此外,有《青城雜詠》《謝無量自寫詩卷》《謝無量書法》等詩文及書法作品。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0842

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興,出生于南京。著名國學大師、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1906年,考取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與東南大學的前身),1909年畢業。1917年,經其師李瑞清先生介紹,到上海任明智大學國文教員。1920年,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國文部主任,與同在該校執教的李大钊先生相識。1924年,出任金陵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繼而任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系主任、院長等職。19398月,應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邀請,赴雲南大學任教,同時兼任文法學院院長。19401月,離開昆明,回到重慶中央大學任教。19498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欣然出任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員,兼任文學院院長。1962316日晨病逝,享年74歲。

胡小石先生于古文字、聲韻、訓诂、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主要著述有《甲骨文例》《遠遊疏證》《說文古文考》《金文釋例》《古文變遷論》《齊楚古金表》《聲統表》《江津縣方言志》《說文部首疏證》《楚辭辨名》《書庫方二氏藏甲骨蔔辭印本》《金石蕃錦集》《屈原賦考講義》等。胡先生工詩文,有《磐石集》《峽林》《無同沙詞》《蜩樓草》《東風堂集》《夏廬長短句》《願夏廬詩詞鈔》等作品集。此外,他在書法領域亦造詣頗高,是金石書派重要代表人物,與林散之、蕭娴、高二适合稱“金陵書法四老”。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1055

劉文典

劉文典(18891958),字叔雅,原名文聰,安徽合肥人。著名文史研究大家、文獻學家。1906年,赴蕪湖入安徽公學讀書,師從劉師培、陳獨秀。1909年,就讀于早稻田大學,師從章太炎。1912年,回到上海,在《民立報》任翻譯,傳播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追随孫中山至日本,任孫中山秘書。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同時擔任《新青年》雜志英文編輯。1927年,參與創辦安徽大學,代行校長職權。1929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代理系主任,同時兼任北京大學教授。1938年,輾轉至昆明,任教于西南聯合大學。194311月,擔任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後長期執教于雲南大學。1956年,晉升為一級教授,同時兼任雲南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并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8715日病逝于昆明,享年69歲。

劉文典先生學識淵博,學貫中西,在諸子學及校勘學方面造詣頗高。主要著述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斠補》《三馀劄記》《<大唐西域記>簡端記》《群書校補》《宣南雜志》《杜甫年譜》及譯作《進化與人生》《進化論講話》《生命之不可思議》等,後人将其著述彙編為《劉文典全集》。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56

白小松

白小松(18931959),字之翰,别号耘齋,貴州省貴築縣人。著名民主人士、詩人、學者。因家庭貧困,弱冠入滇軍,任譯電員,不久提為唐繼堯機都督府秘書長。1915年,唐繼堯将之介紹給蔡锷,從此以譯電室為家,全力服務于“護國之役”。1923年起,先後擔任貴州省籌饷局長、雲南省都督府秘書長等要職。1927年,龍雲、胡若愚、張汝骥等發動“二六”政變,對唐繼堯實行兵谏,逼其退位。白小松先生在事變中被亂兵打傷,于法國醫院就醫,随機出奔省外。起初在沿海城市以及香港等地以教書和售賣字畫為生,後于抗戰初期回到昆明,在雲南大學任教。在此期間,曾出版《雲南護國小史》等著作。抗戰後期,由于龍雲等邀請,白小松不念舊惡,出任昆明行營中将秘書長,但此時其精力已轉向詩文、書法、金石、收藏等方面。龍雲去職離滇後,白小松重返雲南大學授課,與歐小牧等合編《白歐》周刊。1949年雲南解放前夕,在盧漢宣布起義後發起成立雲南人民擁政會,自任主席,迎接解放大軍入滇。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雲南省公債推銷委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雲南省監察委員會主任等職,并當選為雲南省政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7月,在昆明病逝,享年67歲。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3103

吳宓

吳宓(18941978),字雨僧,陝西省泾陽人。著名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學衡派代表人物。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1916年,清華學校留美預科畢業。1917年就讀于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次年轉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1920年獲學士學位,1921年獲碩士學位。1921年,回國,受聘于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教授。1924年,任東北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1925年,任清華大學研究院主任,延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四位學者為研究院導師。1930年至1931年,遊學西歐,在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從事研究,并先後遊曆了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國,訪問了雪萊、司各特、盧梭等人的遺迹。1931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随清華大學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成立後,任外文系教授,後代理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主任,同時兼任雲南大學教授。1944年秋,至成都燕京大學任教。19459月,改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19462月,至武漢大學任外文系主任。19494月,至重慶相輝學院任外語教授,兼任北碚勉仁學院文學教授。19504月兩院相繼撤消,至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學院任教,同年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師範學院任教。1978117日病逝老家,終年84歲。

吳宓先生視野廣博,學貫中西,博通古今,開創比較文學研究。編有《世界通史》《外國文學》《外國文學名著選讀》《中國文學史大綱》《漢字字形、字音沿革(發展變化)簡表》《簡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講義和教材,發表過《石頭記評贊》《紅樓夢之文學評價》《紅樓夢與世界文學》《紅樓夢之任務典型》等中、英文論文,還著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2148

徐嘉瑞

徐嘉瑞(18951977),字夢麟,雲南昆明人。我國現代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史學家、詩人、民間文藝學家。15歲考入昆明工礦學堂,但因家境貧困,讀書兩年便不得不停學報考省立師範學院公費生。18歲時,其父因病不幸去世,家中斷了經濟來源,他被迫放棄學業。1913年到1922年,在昆明陸軍醫院做司藥。期間,他刻苦鑽研,勤奮學習,博覽群書,同時自學英語和日語。1923年起,先後任教于昆明成德中學、省立第一中學和省立女子中學。1927年,在昆明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在黨内負責情報、宣傳、學生運動等工作,随後創辦和負責地下刊物。1928年,進入了昆明《民衆日報》社,擔任社長兼總編輯。1929年,先後在暨南大學、複旦大學等校任教。1931年,任教于昆明女子中學。1938年,任雲南大學講師,次年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史系主任。抗日戰争期間,曾擔任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分會主席,主編抗戰《戰統》詩刊,發表多篇抗日詩文。1943年,創作并出版了著名的抗日話劇劇本《台灣》,并在昆明公演。19466月,受聘赴武昌華中大學任教。19486月,回到雲南大學,繼續擔任文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昆明師範學院校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省人民政府委員、雲南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文聯常委、中國文學研究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常委、雲南省民族文藝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文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編委、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雲南分會主席、中越友好協會雲南分會副主席、雲南省人大代表、雲南省政協第三屆委員等職。1977102日,徐嘉瑞先生在昆明逝世,享年82歲。

徐嘉瑞先生的研究範圍涉及戲劇、曆史、文學、民間文藝等多個領域,主要著述有《中古文學概論》《近古文學概論》《雲南農村戲曲史》《大理古代文化史》《金元戲曲方言考》《秦婦吟本事》等。此外,還創作了《徐嘉瑞詩詞選》《台灣》等文學作品。

 

王玉章(18951969),江蘇江陰人。著名曲學專家,曲學大師吳梅的弟子。1919年,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稱東南大學)文史地部,師從柳诒徵先生。1924年至1926年,在東南大學詞曲班學習,師從吳梅先生。詞曲班畢業後,先後在複旦大學、暨南大學、同濟大學、雲南大學、中央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任教授。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王玉章先生任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1969年初逝世,享年74歲。

王玉章先生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和戲曲史研究,尤長于元曲曲律音韻方面的研究,著有《元詞斠律》《雜劇選》《讀曲漫志弁言》,助編《奢摩他室曲叢》,校勘《雙魚記》《白蛇傳》《無價寶》等曲本,另撰寫《詞和曲的界限》《〈宋元戲曲史〉商榷》等論文。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3639

龔自知

龔自知(18961967),字仲鈞,雲南大關人。1913年至1917年,在北京大學預科學習。1917年畢業後,回滇任教于雲南高等師範學校、東陸大學,著有《文章學初編》。191711月,仿效《新青年》雜志,在昆明創辦《尚志》月刊,反對舊禮教,宣傳新文化。1922年,任昆明市政公所教育課課長,推行義務教育,卓有成效。1928年,任雲南省政府秘書長、教育廳廳長。1935年,受龍雲委托,創辦《雲南日報》并任常務董事,主持編務近10年。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雲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省人民政府委員、副主席、民革雲南省委員會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6757日逝世,享年71歲。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02211255340_jpg

劉堯民

劉堯民(18981968),字治雍,雲南會澤人。知名文學史研究專家。九三學社昆明分社副主任兼秘書長,雲南省政協常委。1937年,至雲南大學文史系任教,約一年後返回會澤。1941年,雲南大學文史系再次聘為教授,先後講授“詞史”“曲史”“詞選及習作”“曲選及習作”“溫李詩”等課程。同時,将多年積累的“詞史”材料寫成導論性著作《詞與音樂》,于1946年作為“雲南大學文史叢書”之一出版。1943年,《正義報》創刊,劉堯民先生任董事、社論常委。1951年,重回雲南大學,任中文系主任,直至1968年去世。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并任雲南分社副主任兼秘書長。1968727日猝然去世,享年70歲。

劉堯民先生在魯迅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尤其是先秦文學研究上有較高的造詣。專著有《孔子哲學》《詞與音樂》和《關于〈天問〉》等;譯著有鄧南遮《秋夕夢》、愛倫《黑貓》和石川啄木《悲哀的玩具》等;講稿有《莊子》《唐樂詞史》《楚詞研究·離騷校記》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4844

羅常培

羅常培(18991958),滿族,正黃旗,本姓薩克達氏,字莘田,号恬庵,北京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是中國語言學界公認的“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對當代中國語言學及音韻學研究影響極為深遠。5歲開始讀書識字。8歲就讀于怡樂書齋(後改為西城第四學區私立第二小學)。11歲入京師公立第二兩等小學堂。14歲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學。17歲考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文學門。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又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繼續學習。1921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至天津南開中學任國文教員。1922年,應邀到京師第一中學任國文教師兼總務長,不久又代理校長。1923年至1928年間,先後在西安國立西北大學、廈門大學、廣東中山大學任教授。1928年,任中山大學語言文學系主任,同年與傅斯年、趙元任、李方桂一起參加創辦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籌備工作。1929年,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任專職研究員,緻力于音韻學和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1934年,由中央研究院借聘到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并代理中文系日常事務。1936年,受聘兼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7年,專任北京大學教職,兼任中央研究院通訊研究員。193710月南下赴長沙臨時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任長沙臨時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1938年,随長沙臨時大學遷往雲南,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9年,參與創辦《國文月刊》,任編委。1940年,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及師院國文系主任。自1938年至1944年,除在西南聯合大學教課和主持系務之外,還在雲南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工作,19421943年曾兩次到大理調查少數民族語言。在昆明期間,羅常培先生兼職到雲南大學授課。1945年至1948年,先後任美國樸茂納大學和耶魯大學訪問教授,教授中國語言學和中國文學。1948年,回國後仍任教于北京大學,并兼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所長。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任常務理事。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語言研究所,擔任所長。1951年,任中央民族事務會員會委員,負責領導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和文字規範工作。1952年,任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委員,分工在拼音方案組。同年7月,《中國語文》在北京創刊,擔任總編輯。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哲學社會科學部,任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56年,國家成立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被任命為委員。19591213日,因病逝世,享年59歲。

羅常培先生是語言學研究的泰鬥,在方言學、音韻學等領域用力甚勤,著述豐富,專著十餘部,文章一百多篇。主要著述有《廈門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國音字母演進史》《臨川音系》《漢語音韻學導論》《蓮山擺彜語文初探》《普通語音學綱要》《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5227

楚圖南

楚圖南(18991994),原名楚方鵬,字高寒,雲南文山人。革命家、文學家、學者、社會活動家。1916年考入昆明聯合中學,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史地系。求學期間,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在李大钊指導下編輯出版《勞動文化》報。1923年畢業,任教于昆明省立一中等學校。1925年,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和李大钊同志的要求下,楚圖南先生遠赴東北工作,在哈爾濱、長春、吉林等地中學任教,并積極協助地下黨組織開展工作。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5年,到上海參加文化教育界抗日活動,被暨南大學聘為史地系教授。193711月,南下昆明,在雲大附中任教。1938年,應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之邀,至雲南大學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文史系主任。1942年,兼任雲南大學西南文化研究室研究員。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并當選為雲南民盟省支部主委,後于1945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19468月中旬,被迫離開昆明,至上海法學院任教授,并參加民盟總部在上海的工作。在雲南大學任教的9年裡,楚圖南先生一邊教書育人,一邊根據黨中央的安排,從事民主運動、文化運動和青年運動。19492月,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楚圖南先生先後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文教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944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楚圖南先生在神話學與翻譯學方面多有建樹,其學術名篇《中國西南民族神話的研究》開辟了雲南大學神話研究的園地,并翻譯沃爾特·惠特曼《草葉集》、涅克拉索夫《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幸福》、古斯塔夫·斯威布《希臘神話和傳說》等作品,其中《希臘神話和傳說》在學界影響深遠。此外,楚先生還投身文學創作,先後出版小說《沒有仇恨和虛僞的國度》與散文《悲劇及其他》《刁鬥集》《荷戈集》《楓葉集》等作品。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5515

遊國恩

遊國恩(18991978),字澤承,江西臨川人。著名楚辭研究專家、文學史家。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預科,後升入本科,并開始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26年畢業後,任教于江西省立第四中學、臨川中學、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學、江西省立第一中學等學校。1929年,受聞一多之聘到武漢大學任講師,講授中國文學史。1931年,到山東大學任講師、教授。後任華中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6年,任華中大學教授,後兼任中文系系主任。1942年秋調至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自1942年至1946年夏,遊國恩先生在西南聯合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概要,同時為雲南大學文法學院延聘,在雲南大學授課,先後開設了“唐宋文”“近代詩”“韓愈文”“黃山谷詩”“文言習作”等課程。1946年,随西南聯合大學遷回北京,後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19497月,應邀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第一屆文協委員。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并曆任政協中國委員會第三、四、五屆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52年院系調整後,兼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等職。1955年,評為一級教授,并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學史教研究室主任。1978623日逝世,享年79歲。

遊國恩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在《楚辭》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享譽中外的著名文學史家和楚辭學專家,主要著述有《楚辭概論》《先秦文學》《楚辭論文集》《陸遊詩選》《中國文學史大綱》《中國文學史》《離騷纂義》《天問纂義》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195753

羅庸

羅庸(19001950),原名松林,後改名庸,字膺中,号習坎,原籍江蘇江都,出生于北京。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和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國文門學習,1920年畢業。1922年,進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師從黃侃先生。1924年畢業後在教育部任職,與魯迅同事,同時兼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27年應邀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講學,同年秋任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擔任系主任。1931年夏,任浙江大學教授。1932年,回北京大學擔任國文系教授。1937年,随北京大學南下,任教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同年4月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羅庸先生一直任西南聯大文學院教授,同時在雲南大學、五華學院兼職授課。1944年,雲南大學文史系設文史研究室,羅庸先生被聘為特約導師,并于同年11月接替羅常培先生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主任、師範學院國文系主任。19468月,組成西南聯合大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三校複員北返,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于西南聯大舊址獨立建校辦學,定名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改稱雲南師範大學),羅庸先生任昆明師範學院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在西南聯合大學時期,他還擔任北京大學(已并入西南聯合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指導了逯欽立、陰法魯等研究生。1949年,應梁漱溟邀請赴重慶,和謝無量、梁漱溟等在勉仁學院講學。19506月病逝于重慶,享年51歲。

羅庸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辛勤耕耘,多有建樹,主要著述有《中國文學史導論》《陶詩編年》《陳子昂年譜》《魏晉思想史稿》《漢魏六朝詩選》等。

 

湯鶴逸(19001968),名友季,字紹宸,陝西漢陰蒲溪鎮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1919年以優異成績考取陝西官費留日生,就讀于早稻田大學文學院。192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後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研究院攻讀研究生,193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畢業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法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等高校任教,頗著聲望。1937年,任南京最高法院書記官。國民黨政府前往重慶後,任資源委員會工礦管理處秘書主任。1947年,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仍執教于雲南大學。1968年,病逝于昆明,享年68歲。

湯鶴逸先生博覽群書,博聞洽識,才華瞻麗,著有《西洋近代政治思想》《中國社會與自然環境》等;尤擅書法,卓然名家;工詩詞,蜚聲文壇,在北京執教期間,常發表文藝作品于《晨報》副刊和天津《大公報》副刊。出版的詩歌作品有《鶴逸詩存》《入蜀集》等;精通日語,1945年擔任日本向中國投降儀式的翻譯官,翻譯的著作甚多,主要有《芥川龍之芥全集》《可怕的日本》《天才論》《中國社會之本質》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江逢僧

江逢僧

江逢僧(19001973),字竹人,安徽旌德人。自幼聰穎好學,酷愛文學,曾系統學習《詩經》《孟子》《左傳》《史記》《韓昌黎文集》《資治通鑒》《陸宣公奏議》《昭明文選》等史志經典叢書,刻苦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崇尚教育救國之道。1934年起,曆任江蘇南通中學教員、國立暨南大學講師、教授。抗戰全面爆發後,江逢僧先生應昆明南菁中學校長張邦珍邀請,到該校任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1940年,應雲貴監察使李根源之薦赴騰沖騰越中學任教。19425月,日軍攻陷騰沖,江先生毅然棄家,引領青年學子參加抗日遊擊隊。為鼓舞士氣,江逢僧編寫話劇劇本《雙役軍》《新連升店》等宣傳抗日救國。19438月,占領騰沖的日軍最高行政長官田島壽嗣企圖誘降騰沖抗日縣長張問德,張縣長邀請江逢僧和劉汝楫共同起草大義凜然、尖銳風趣的《答田島書》,全國各大報紙紛紛刊載報道,引起很大轟動。滇西反攻戰期間,江逢僧先生毅然随軍跨過怒江,浴血奮戰,成為一名堅強的抗日戰士。19458月,江逢僧先生回到昆明,任雲南省政府民政廳秘書。1947年,赴重慶女子師範學院任教授。1948年,返回昆明,任五華中學教師。1949年,受聘為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系主任,之後長期執教于雲南大學。在“文化大革命”中,江先生受到迫害,身心受到極大摧殘。在最後的日子裡,他自知即将辭世,猶悔恨不能為國捐軀。

江逢僧先生研究頗豐,主要著作有《韓文研究》《孟子論文》《永平縣稿志》,發表論文《〈詩經·大小雅〉所反映的社會現實》《關于〈周頌·嘻嘻〉篇解釋的我見》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01805

聞宥

聞宥(19011985),字在宥,号野鶴,江蘇婁縣人。民族語文學家、教育家。1913年小學畢業後,因家庭困難在上海申報館工作。1915年後,到松江府中學就讀。1917年,加入南社。1920年,入上海震旦大學文法學院就讀。1926年至1929年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1929年起,曆任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文史科副教授、教授兼預科教員。1932年,任青島山東大學文理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1933年秋至1935年夏,任北平燕京大學國文系副教授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教授。1935年秋,重返山東大學。1937年,任成都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1938年春,至昆明,任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文史系教授兼主任,又兼西南聯合大學名譽講師。1940年春至1951年冬,任四川成都私立華西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兼研究所所長,同時兼四川大學教授。1951年冬,任公立華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兼附設博物館館長。1952年秋,全國院系調整後,任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1955年,調到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工作。19859月逝世,享年84歲。

聞宥先生長期緻力于語言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的教學和研究,對字喃、彜文、羌語以及古銅鼓均有開拓性研究。主要著述有《論民族語言系屬》《羌語比較文法》《保羅譯語考》《評托瑪斯南語——漢藏邊區一種古語》《白話詩研究》《轉注理惑論》《殷墟文字孳乳研究》等。此外,他還是鴛鴦蝴蝶派的重要成員,創作《春莺絮夢錄》《雹碎春紅記》《野鸠零墨》等作品,并翻譯《鬼史》。

 

說明: 0ecc28fa1dc987314560fe56dba7174

張為骐

張為骐(19011969),四川達縣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專家。畢業于北京大學國文系。1928年間,與胡适往複讨論《孔雀東南飛》産生年代問題,今遺稿件十餘封,收入《胡适論學往來書信選》。1948年受劉文典先生邀請,赴雲南大學文法學院文史系任教授,後任教中文系,直至去世。講授有中國古代文學史、版本目錄學、工具書的使用等課程。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年代祛疑》《<木蘭詩>年代辨疑》《古詩<明月皎月光>辨僞》《曹子建<七步詩>質疑》等多篇關系文學史重要詩作創作年代及真僞考證的論文,有較大影響。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02211255305_jpg

張若名

張若名(19021958),字硯莊,河北清苑人。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先驅,五四運動時期天津覺悟社創始人之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者。1916年,考入直隸女師。192011月,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輪船離滬赴法。1922年,張若名在法國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1927年,考取裡昂大學,并攻讀博士學位。1931年博士畢業後,張若名受聘為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教授。1948年春,張若名、楊堃夫婦接受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的邀請,舉家南遷,張若名任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為中文系講授文藝理論與世界文學史,并在外文系講授法語。1957年,“反右”運動中,張若名因早年“退黨”問題而遭受迫害。1958618日,投河自盡,終年56歲。主要著述有《紀德的态度》《關于安德烈·紀德》《佛朗西斯·若姆》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02211253018_jpg

張世祿

張世祿(19021991),字福崇,浙江浦江縣人。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1921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中文系,師承胡小石、陳中凡、顧實、柳诒征、竺可桢、梅光迪、吳宓等著名學者,獲文學學士。1928年,到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同時先後兼任暨南大學、複旦大學、光華大學等高校語言文字學教授。1940年至1947年,先後任教于雲南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師範學院、大夏大學、重慶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四川教育學院。1947年,任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後,曆任南京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複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2年,任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此後,長期執教于複旦大學。1991年因病逝世,享年90歲。

張世祿先生從事中國文字學、訓诂學、語音學及詞彙學研究,尤其擅長漢語音韻學研究。他運用西方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探索漢語内部規律,為建設中國現代語言學理論體系作了開拓性工作,主要著述有《中國聲韻學概要》《中國古音學》《語言學原理》《廣韻研究》《音韻學》《語言學概論》《語音學綱要》《漢語詞類》《中國音韻學史》《小學語法修辭》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03842

姜亮夫

姜亮夫(19021995),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晚号成均老人,雲南昭通人。中國教育家、楚辭學家、敦煌學家、語言學家、文獻學家。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國文部。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先生。1928年,先後執教于南通中學、無錫中學。1929年,到上海,先後在大夏大學、暨南大學和複旦大學等高校任教授,并兼任北新書局編輯,主編進步文學刊物《青年界》。1933年,任河南大學教授。1934年至1937年,至法國巴黎進修,曾在巴黎、倫敦、羅馬等地訪求數千件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及大量敦煌卷宗資料,拍片、拓摹、抄錄3000餘張。1937年回國,先後在東北大學、西北大學任教。1941年至1946年,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因被特務盯梢,轉至杭州,任英士大學文理院院長。1948年至1949年,重回雲南大學任教。19495月,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1950年至1952年,在雲南革命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1952年,進入雲南省博物館工作。1953年,奉調任浙江師範學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繼任杭州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後長期執教于杭州大學。1995124日逝世,享年93歲。

姜亮夫先生一生潛心教學與研究,在敦煌學、聲韻學、楚辭學等領域造詣頗深。長年來,筆耕不辍,著述豐碩,共撰專著106種,代表性成果有《詩騷聯綿字考》《屈原賦校注》《曆代名人年裡碑傳宗表》《瀛涯敦煌韻輯》《屈原賦今譯》《莫高窟年表》《楚辭通故》《楚辭論文集》《楚辭書目五種》《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04225

呂叔湘

呂叔湘(19041998),原名呂湘,字叔湘,中年以後以字行,江蘇丹陽人。1922年至1926年,在國立東南大學主修西洋文學,其間曾借讀于北京大學。1926年,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先後任教于丹陽縣立中學、蘇州中學、安徽省第五中學。1936年,赴英國留學,就讀于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1938年回國,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1940年,任成都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42年,任成都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46年,随金陵大學遷回南京。1948年底,離開金陵大學,到開明書店任職。19502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曆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78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文》雜志主編。1980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0年,當選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198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榮獲首次吳玉章獎特等獎。1994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49日逝世,享年94歲。

呂叔湘先生任雲南大學副教授期間,撰寫了漢語語法研究系列文章,從此走上了語言學研究道路。《中國文法要略》是其前期代表作與成名作,對後世的漢語語法研究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79年出版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是呂叔湘先生多年語法研究的經驗總結,為其後期代表作。呂先生的主要著述有《中國文法要略》《文言虛字》《語法修辭講話》《漢語語法論文集》《漢語語法分析問題》《現代漢語八百詞》《近代漢語指代詞》《呂叔湘語文論集》《語文常談》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ffb7ecd2309c2503b2e23f4da91fb656

施蟄存

施蟄存(19052003),名德普,字蟄存,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現代派作家、學者。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1923年,至上海,入上海大學學習。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别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呐鷗等創辦《璎珞》旬刊。1927年,至上海松江,任中學教員。1928年,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創作《鸠摩羅什》《将軍底頭》等小說。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雜志,發表《創刊宣言》、小說《殘秋的下弦月》、散文《無相庵随筆》等。1935年,應聘上海雜志公司,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1939年,任教于雲南大學,編撰《中國文學史》《散文源流》等教材。1943年,任教于廈門大學。1951年,任教于滬江大學。1952年,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後長期執教于華東師範大學。200311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98歲。

施蟄存先生既是文學家,也是學者。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引進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作,影響廣泛,是中國“現代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将軍底頭》《梅雨之夕》等,散文集《燈下集》《待旦錄》《枕戈錄》等,并編譯《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外國文人日記抄》等。在學術研究方面,主要著述有《詞學論稿》《曆代詞籍序跋萃編》《北山集古錄》《金石叢話》《北山談藝錄》《北山談藝錄續編》《唐碑百選》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05004

餘冠英

餘冠英(19061995),江蘇揚州人。中國古典文學專家。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曆史系,後轉入中國文學系。1931年畢業後,任教于清華大學。1937年,随清華大學南遷長沙,任教于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建的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并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餘冠英先生随校到昆。同一時期,受聘到雲南大學文史系兼課。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并兼任古代文學研究組組長。1955年,任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會員。1977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餘冠英先生改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兼任《文學遺産》雜志主編。199592日因病逝世,享年89年。

餘冠英先生畢生緻力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培育出大批人才。他治學嚴謹,見解精到,成就卓著。主要著述有《樂府詩選注》《三曹詩選》《漢魏六朝詩論叢》《詩經選》《漢魏六朝詩選》《唐詩選》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08081541

李廣田

李廣田(19061968),原名王錫爵,周歲時過繼給舅父李漢雲,改姓李,名廣田,字洗岑,山東鄒平人。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1923年,考入濟南第一師範學院。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預科。1930年,轉入北京大學本科英文系,學習英、法文,并向周作人學習日文,開始新詩和散文的寫作。19302月,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詩作、散文,并以詩會友,與卞之琳、何其芳互相切磋。三人大學期間的詩歌習作輯為《漢園集》于1936年出版,他們也因此被稱為“漢園三傑”。1935年畢業後,回到濟南任中學教師。1937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至四川羅江縣六中四分校任中文教員。1941年,任教于四川叙永縣的西南聯合大學分校,一學期後,随分校遷往昆明,任教于西南聯合大學。抗争勝利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返,李廣田先生随清華大學回到北京。1949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同時被選為校務委員。同年7月,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全國文聯委員、文協理事。195011月,擔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主管文科教學、科研和外國留學生工作。1952年,院系調整後,調任雲南大學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并重新整理了此前由黃鐵、楊智勇、劉绮、公劉等人搜集整理的彜族撒尼人長篇叙事詩《阿詩瑪》,為一向缺少長詩的中國詩壇開辟了新領域。1956年,升任雲南大學校長。1959年,降為雲南大學副校長。1962年以後,主要轉向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調查整理研究。1966年後,李廣田先生遭到不公正待遇。1968112日,含冤辭世,終年62歲。

李廣田先生是中國現代優秀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漢園集》《春城集》等,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雀蓑集》《圈外》《灌木集》《西行記》等,短篇小說集《歡喜團》《金壇子》等,長篇小說《引力》。

 

說明: 說明: 說明: R-C

王蘭馨與李廣田

王蘭馨(19071992),号景逸,廣東番禺人。著名詞學家、古典文學家。1934年,畢業于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1952年起,任教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曾開設“古代文學史”“唐詩宋詞研究”等課程。1992年逝世,享年85歲。

王蘭馨先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學、李商隐研究、《西廂記》研究、《紅樓夢》研究等。其詞學研究理論與創作并重,不僅有《詞學論稿》《王蘭馨賞析唐宋詞》等詞學研究論著,還有《将離集》《晚晴集》等個人詞集。不僅如此,其詞作曾為《廣箧中詞》《詞學季刊》等詞學著作選錄并介紹,在20世紀詞壇産生了重要影響。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56

殷孟倫

殷孟倫(1908-1988),字石臞,四川郫縣人。語言學家、中國古代文學專家。1924年,考入成都聯合縣立中學(今石室中學)。1927年,以同等學曆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四川大學前身)國文系,後被推薦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1932年畢業。1935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導師鹽谷溫教授。1937年碩士畢業并回國。回國後,先後任教于雲南大學、四川大學、中央大學。1953年,調入山東大學,長期執教于此。曆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古漢語教研室主任、語言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史哲》編委,山東語言學會理事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1988年逝世,享年80歲。

殷孟倫先生學識淵博,在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上均成就突出。著有《中國語文學概說》《中國語言文字學導論》《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等著作,發表《〈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簡釋》《略談“訓诂學”這門科學的對象和任務》《試論唐代碎葉城的地理位置》等論文。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11732

陶秋英

陶秋英(19091986),江蘇吳江人。著名文史家、詩人、書畫家。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中文系。1940年後,先後執教于成都華西大學、三台東北大學、雲南大學和浙江英士大學。194911月,受聘為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1986年逝世,享年77歲。

主要著述有《中國婦女與文學》《漢賦之史的研究》《宋金元文論選》《敦煌碎金》《鄭和下西洋》《〈紅樓夢〉中的佛道思想》等,并與姜亮夫先生校譯《陳本禮離騷真義原稿留真》。其中,《中國婦女與文學》被認為是女性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中國婦女文學史研究著作。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12030

李長之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著名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1929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入哲學系,師從著名哲學家張東荪、金嶽霖和馮友蘭。1933年至1936年,任《文學季刊》編委、《清華周刊》文藝欄主編、天津《益世報》文學副主編等。193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李長之應熊慶來校長邀請,前往雲南大學任教,講授哲學概論,兼授國文和文藝批評課程。1938年,至重慶中央大學任教。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員。1944年,主編《時與潮》副刊。1945年,任國立編譯館編審。194610月,赴北京師範大學任副教授,并參與《時報》《世界日報》的編務,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文化藝術批評。19781213日病逝于北京,終年68歲。

李長之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建樹頗多,主要著述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迎中國的文藝複興》《苦霧集》《夢雨集》《陶淵明傳論》《中國文學史略稿》《李白》等。

 

陳定民(19101985),浙江紹興人。普通語言學家,法語語言學家,現代法語語音學家。1934年,畢業于中法大學。之後留學法國,先在裡昂大學學習曆史,後在巴黎大學語音學院學習。1939年回國後,先後在雲南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教授法語和法語語言學。同時,他也是戴高樂反法西斯同盟在昆明設立的對東南亞廣播站的編輯和播音員,并參加昆明廣播電台法語新聞廣播。1946年,随清華大學返回北京,任西方語言和文學系教授。1952年高校校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教授。1954年至1955年,随周恩來參加日内瓦會議、萬隆會議,并參加毛澤東等領袖著作的法譯本翻譯。19856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主要著述有《法文讀本》《法語語音學》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13643

吳富恒

吳富恒(19112001),河北灤州人。山東大學原校長,著名教育家。1929年,考入北平高等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預科。1931年,升入北平師範大學英文系。1935年畢業後,任北平師大附中英語教師。19377月北平淪陷後,出走天津,任教于工商學院附中。1938年,又輾轉至雲南昆明,任瑞雲中學英語教師。後與清華大學教授吳可讀等人創辦雲南省立英語專科學校,任教務長。1940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跟随瑞哈慈教授進修語義學和文藝評論,同時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攻讀教育心理學。194112月,獲碩士學位。1942年初,回國,仍在昆明英語專科學校任教。1943年,應聘至雲南大學,擔任英語教授。1945年,雲南大學設立外語系,吳富恒先生任系主任,同時擔任“英國文學”和“文藝批評”等課程的教學。19464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民主活動,同年離開昆明。19473月,到達煙台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194810月,任華東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并先後任該校文學院教授、文藝系和文學系主任,兼任校文工團團長。1951年初,華東大學與山東大學合并,吳富恒先生任合并後的山東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兼外語系主任。同年,參與創辦《文史哲》,并兼任該雜志社副社長。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1959年至1966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分管科研和師資培養工作。19786月,出任山東大學校長、校黨委副書記。19826月,被美國哈佛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稱号的學者。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625日病逝于濟南,享年90歲。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15016

葉德均

葉德均(19111956),江蘇淮安人。著名民間文藝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1934年,畢業于複旦大學中文系。1944年,任教于湖州中學。1945 年,在青年中學任教。1947年至1948年,任長沙湖南大學副教授。1948年到19567月,任雲南大學教授,在中文系講授“中國戲曲史”“中國通俗文學”等課程。195676日逝世,年僅45歲。

葉德均先生學識淵博,視野開闊,耕耘不息,主要從事中國民俗學、俗文學、民間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對雲南大學民俗學、民間文學的學科建設貢獻卓著。其主要著述《淮安歌謠集》《歌謠資料彙錄》《曲品考》《戲曲小說叢考》《明代南戲五大腔調及其支流》《祁氏曲品劇品補校》《曲目鈎沉錄》《白樸年譜》《元代曲家同姓名考》《宋元明講唱文學》《釋砌》《無支祁傳說考》《水浒傳與宋代風習》《淩濛初事迹系年》《猴娃娘型故事略論》等在學術界頗具影響力。其中,《宋元明講唱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一部關于講唱文學的專著。《曲目鈎沉錄》是葉德均先生用力頗勤的一部古代戲曲目錄,對于我們全面地了解明清時期的戲曲創作、流傳情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無支祈傳說考》在魯迅《稗邊小綴》和黃芝崗《中國的水神》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民俗學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淮渦水神無支祈故事發展演變的過程,為小說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14034

趙蘿蕤

趙蘿蕤(19121998),浙江德清人。著名翻譯家、比較文學家。1926年,考入燕京大學附屬中學。1928年,直接升入燕京大學中文系,受業于郭紹虞、馬鑒、周作人、顧随、謝冰心等先生。1932年,畢業于燕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又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1935年畢業後,留校任清華西語系助教。“七七事變”後,趙蘿蕤、陳夢家夫婦輾轉跋涉到昆明,陳夢家先生任教于西南聯合大學。1939年至1944年,趙蘿蕤先生任教于雲南大學和雲大附中,同時翻譯出版了意大利作家西洛内的反法西斯小說《死了的山村》。1946年和1948年,她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先後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後,曆任燕京大學教授、西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1998年元旦病逝,享年86歲。

趙蘿蕤先生長期從事英國文學家狄更斯、勃朗特姊妹和美國文學家惠特曼、詹姆斯的研究。她還是首位将英詩《荒原》譯為中文的譯者,此外還譯有《哈依瓦薩之歌》《黛茜·密勒》《叢林猛獸》《草葉集》等,并與楊周翰等主編《歐洲文學史》。

 

全振寰

全振寰(19121999),筆名全荃,雲南昆明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1928年,省立女子中學初中畢業後,考入東陸大學預科,但半年後因母親之命轉回省立女中高中部讀書。1931年秋,考入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1935年畢業後,任北平《華北日報》編輯,并開始以“全荃”為筆名發表散文。“七七”事變後,回到昆明。1938年到1941年初,先後在昆華女子中學和粵秀中學任國文教員。1941年夏,因家庭原因旅居重慶,先後擔任重慶第十四中學、鐘南中學教員,同時兼任重慶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講師。1946年,回到昆明,任教于雲南大學中文系,直至退休。新中國成立後,主要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講”“中國現代戲劇選講”等課程。全振寰先生不僅為本校學生授課,還曾先後到省中等教師進修學校、下關師專、雲南教育學院、昆明軍區文化大學和雲南人民廣播電視台授課。1958年,參加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西雙版納文學調查隊,任隊長,回昆後陸續發表了《談贊哈的産生和發展》《贊哈的貢獻》等多篇論文。20世紀80年代起,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民主同盟成員、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1999年逝世,享年86歲。

全振寰先生潛心治學,态度嚴謹,成果豐碩。參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傣族文學研究》等著作,發表《魯迅後期雜文藝術技巧的創新》《郭沫若的抗戰曆史劇對我國悲劇文學的重大發展》《民主戰土的壯烈心聲——聞一多的散文》等論文。

 

說明: 96A7B435D75BAA8FF3DD8AE0A20_57A37394_1FACD

張友銘一家 

張友銘(19122001),北京人。雲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29年财商英文夜校畢業,曾任曙光英文補校教務主任、華英亞細亞通訊社翻譯。1930年起,先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注冊部助理、事務員、教務處幹事。1940年起,曆任雲南大學注冊組主任、教務科、衛生教育科、膳食科、衛生科科長、兼先修班副主任、文法學院文史系語言教研室主任、雲南省語言學會理事、古籍整理委員會顧問等職。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在中文系講授“國文”“史記”“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藝學”“普通語言學”,在外語系講授“文選及寫作”,在曆史系講授“曆代文選”,并在幹部班講授“資治通鑒”等課程。著有《陸賈新語校正》。2001年逝世,享年89歲。

 

1986年中文系語言教研室教師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為黃钺先生

黃钺(19122006)。山東濟南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935年秋至1937年,就讀于清華大學。1938年至1940年夏,就讀于西南聯合大學經濟學系。19407月畢業,同年9月至1942年,在四川任中國銀行辦事員。1942年至19498月,先後在重慶和昆明任中國農民銀行辦事員。194911月至19509月,任雲南大學先修班教員。1950年夏至1951年春,任職于雲南大學圖書館。1951年秋後至退休前,執教于雲南大學中文系。1955年至1957年,曾赴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漢語史,并協助王力先生編撰《漢語史稿》。在雲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期間,先後講授“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漢語語法史”“修辭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文學史(三)”等本科生課程。2006年逝世,享年94歲。

黃钺先生在漢語史領域頗有研究,學術論著有《中國古代謀略家校注》《詞義劄記》《中古詞語考釋》《雲南語言學家蘭茂》《“斯羅”一詞考釋》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56

姚奠中

姚奠中(19132013),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廬,山西運城人。著名古代文史專家、教育家、書法家。1934年,考入“無錫國專”,後聽說章太炎在蘇州開辦“章氏國學講習班”,遂放棄“無錫國專”學籍,轉往蘇州投奔章太炎先生門下。1935年,師從章太炎研究國學,為章太炎晚年收錄的七名研究生之一。1936年,研究生尚未畢業,便開始在章氏國學院教授文學史,并完成研究生畢業論文《魏晉玄學與老莊》。1937年,畢業于蘇州章氏國學會研究生班。抗戰爆發後,輾轉江蘇、安徽、四川、貴州等地高校任教。19478月,受聘為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主要講授文學史與《莊子》。1948年年底,離開雲南大學,任貴陽師範學院教授。1951年之後,至山西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改革開放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山西省古典文學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20131227日,姚奠中先生在山西太原家中辭世,享年101歲。

姚奠中先生筆耕不辍,勤勉治學,發表文章及專著170萬字,出版專著23種。其中,主要著述有《中國文學史》《莊子通義》《中國古代文學家年表》《南北詩詞草》《姚奠中論文選集》《姚奠中詩文輯存》《姚奠中講習文集》等。此外,姚先生在書法藝術上造詣頗深,作品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國内外大型書畫展覽,并多次在各地舉辦個人書藝展,2009年榮獲第三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張光年

張光年(19132002),筆名光未然,湖北光化人。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1931年,入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參加秋聲劇社任社長。1935年,退學到武昌安徽中學任教,這一時期在報刊上發表多篇文藝論文,組織拓荒劇團,創作多部較有影響的獨幕劇,并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志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1936年,到上海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到延安,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1940年,創作長篇叙事詩《屈原》。1942年到昆明,任北門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編輯。1944年,搜集整理彜族民間叙事長詩《阿細的先基》。在昆明期間,張光年先生應邀到雲南大學授課。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不得不離開昆明到北京。1946年,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劇本》月刊主編、《文藝報》主編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等職。20021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著有《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文藝辯論集》等書,其主要作品有《風雨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202211252867_jpg

陶光

陶光(19131961),原名光第,字重華。詩人、古典文學專家。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抗戰爆發後輾轉至昆明,入職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1941年,任教于雲南大學。1947年,任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在雲南大學任職期間,策劃成立昆曲社,并組織晚翠園曲會。194810月,赴台灣。出版個人詩集《獨往集》。1961年逝世,享年48歲。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15351

邢公畹

邢公畹(19142004),原名邢慶蘭,江蘇高淳人。著名語言學家。1937年,畢業于安徽大學。之後,考入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但因時局變動未能入所。1940年,方入曆史語言研究所,師從李方桂學習漢語方言、漢語上古音、侗台系語言。後到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任教,并師從羅常培學習漢語音韻學、漢藏系語言調查。在雲南期間,與袁家骅教授一同開展雲南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受聘到雲南大學文史系任教。1946年,随南開大學回到天津。1953年到1956年,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學院、莫斯科大學任教。歸國後,任南開大學中文系主任、漢語侗台語研究室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職。後長期執教于南開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逝世,享年90歲。

邢公畹先生在漢藏語言比較研究、語言理論研究、漢語語法研究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遠羊寨仲歌記音》《蓮山擺彜語文初探》《語言論集》《三江侗語》《江河上遊傣雅語》《漢台語比較手冊》《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等。

 

說明: 說明: ae45b6ce45f31530156dff25af63f1e

傅懋勉

傅懋勉(19151973),山東聊城人。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家。1934年,考入濟南齊魯大學。“七七”事變後,随校遷至昆明,進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0年畢業後,受聘為西南聯大中文系助教,并作為研究生先後師從聞一多、朱自清先生。1946年受聘為雲大中文系講師,1948年受聘為雲大中文系副教授,後長期執教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并擔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1973年逝世,享年58歲。

傅懋勉先生主要從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主要著述有《白樂天的格律詩》《杜工部的詩法》《格律詩》《金聖歎研究》《對史記中幾篇列傳商榷》《從絕句的起源說到杜工部的絕句》《談談律詩》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00810

吳進仁 

吳進仁(19222014),字汝恭,安徽桐城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194411月,考入國立貴陽師範學院國文系。随後學校遭日軍轟炸,面目全非,被迫就地解散。19457月,考入國立雲南大學文史系,師從劉文典、羅庸、姜亮夫、方國瑜、錢穆等著名學者學習。1949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5311月至19557月,由雲南大學派往北京大學進修語言學,師從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後回到雲南大學中文系,并在此長期執教,直到1988年退休。2014 年在雲南昆明逝世,享年92歲。

吳進仁先生長于吟誦,講授過“漢語史”“古代漢語”“語言學引論”“音韻學”“文字學”“唐詩研究”“古典文獻學”“古典詩詞欣賞”“詩詞格律”等課程。主要著述有《〈韻畧易通〉疏證》《桐城音系》《白居易詩韻譜》《廣韻反切上下字手冊》《魏晉南北朝詩選注》等,身後有紀念文集《吳進仁老師》。現有大量手稿存于雲大檔案館,其中僅《〈韻畧易通〉疏證》一書就約八百萬字,有待整理。

 

朱宜初

朱宜初(19252013),江西贛縣人。民間文學家,民俗學家,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1947年,考入雲南大學文史系,師從徐嘉瑞、葉德鈞等先生。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雲南大學文學理論教研室主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等職。任教30多年來,講授過“文藝學引論”“民間文學概論”“寫作”“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傣族文學史”“文學理論專題”“民俗學新論”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2013年逝世,享年88歲。

朱宜初先生是雲南大學民間文學、民俗學學科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在他的帶領下,雲南大學中文系在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上取得輝煌的成績。主要著作有《民族民間文學散論》《寫作知識》《文學理論基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其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最佳著作獎”。另發表過學術論文50多篇,文藝創作、文藝評論百馀篇。1958年到1986年,曾十多次深入到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對傣、白、傈僳、景頗、納西、德昂等族及摩梭人、苦聰人進行民俗和民間文學調查,并搜集整理了《娥并與桑洛》等多部民間文學作品。1980年參與承辦國家教育部委托雲南大學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師訓班,并與李子賢共同主編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這是中國第一本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教材。此外,朱宜初先生的《人民口頭創作的三種整理方法》《民族民間文學散論》等論著在全國學界也影響頗著。

 

1984年部分中文系教師合影,前排左一為吳佩珠先生

吳佩珠(19271997),廣東南海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并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1957年畢業并獲碩士學位,分配到雲南大學中文系任教。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主要講授“文藝學引論”“毛澤東文藝思想”“中國文學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古代文學作品賞析”等課程。此外還給研究生、本科生、助教進修班講授“杜甫研究”“唐代文學專題”“唐文”等課程。1997年逝世,享年70歲。

吳佩珠先生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文學及唐宋文學。參編《中國文學史自學指導(漢魏六朝部分)》,并發表《試論唐代散文與骈文的關系》《杜甫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繼承與發展》《從杜甫的政治理想看杜甫的階級意識》《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杜甫和他的〈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日暮途窮的拙劣表演——評梁效的〈論李商隐的無題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何遜的〈相送〉》等論文。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20428

蒙樹宏

蒙樹宏(19292019),廣西藤縣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魯迅研究大家。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師從王瑤先生。1954年畢業後受時任雲南大學校長李廣田先生的邀請,至雲南大學任教,任雲大中文系系主任,并長期執教于此。1954年至1990年期間,講授過“中國現代文選”“寫作”“民族文學選講”“文學概論”“魯迅研究”“魯迅生平史料研究”“魯迅思想研究”“魯迅創作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研究”等課程。2019年逝世,享年90歲。

蒙樹宏先生不僅開啟了“魯迅研究史料學”,而且開創了雲南抗戰時期文學這一研究領域。主要著述有《雲南抗戰時期文學史》《魯迅年譜稿》《魯迅史實研究》《魯迅論叢》《五十四年集》《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等。

 

陳紅映(19302013),湖北江陵人。教授。1952年,保送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1956年畢業,考上雲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師從劉文典、劉堯民先生,治先秦兩漢文學,并得到江逢僧、湯鶴逸等先生指點。1957年被錯誤下放到彌勒東風農場,1979年回到雲南大學中文系工作。先後任雲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學督導等,開設“中國文學史”“《莊子》研究”“大學語文”等課程。2013年逝世,享年83歲。

陳紅映先生主要從事莊子研究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其《莊子》研究,一方面強調基本文獻整理,校點出版宋人林希逸的《南華真經口義》;另一方面注重對《莊子》思想之闡發,尤其是在中西對比之視域下揭橥“莊學”之特征,發表論文《莊子〈逍遙遊〉探微》《莊子是天人合一型思想家》、《莊子天人合一觀的形成與批判》《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現代文化補救之道》《“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解析——兼論中國思想專制主義之源流與危害》《何物個人主義》《試論戰國散文繁榮的原因》等,曾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出版學術專著《莊子思想的現代價值》。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21156

趙仲牧

趙仲牧(19302007),雲南騰沖人。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1949年,考入雲南大學文史系。1953年畢業後,先後在沈陽師範學院、遼甯大學中文系任教。1980年,調回雲南大學中文系,先後講授過“文學原理”“美學原理”“中國古代散文”“中國古代文學(魏晉-隋唐段)”“詩歌創作與欣賞”“西方美學史”“審美心理學”等十馀門課程。1985年,開始擔任文藝學碩士生導師,給研究生開設“西方美學專題”“審美意識專題”“價值學與審美價值”“思維學與藝術思維”“符号學與藝術符号”“陶淵明和柳宗元研究”等8門學位課與專題課。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趙仲牧先生曾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雲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論比較研究學會理事、中國高校美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大專院校審美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西南五省區美學學會副會長、雲南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等職。2007年逝世,享年77歲。

趙仲牧先生學貫中西、才思敏捷,涉獵極廣,終身緻力于哲學、美學研究與教學。趙先生在國内首先提出“元哲學”和“元美學”理論,編著《文藝學引論》《中國古代文學教程》《柳宗元詩文譯注》《商品經濟與觀念更新》《時間觀念的解析及中西方傳統時間觀》《論思維的類型》《趙仲牧文集》等書,并在《哲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馀篇。因其學識淵博,頗有影響,故有學者将趙仲牧先生與李澤厚先生并稱為“北李南趙”。除專攻美學、哲學研究外,趙仲牧先生長期從事詩詞創作,曾在美國紐約《環球詩選》及國内《飛天》《邊疆文藝》《遼甯日報》上發表詩詞百馀首,楹聯作品遍布昆明的主要名勝古迹和重要景點,獲得“鐘秀杯”海内外楹聯大獎賽二等獎等獎勵。

 

1986年中文系教師與助教進修班學員合影,後面右起第三人為楊振铎先生

(圖片來源:詹七一老師) 

楊振铎(1930-1991),雲南昆明人。文藝理論專家。19439月至19488月,在西南聯大附中就讀,在讀期間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497月至10月,在僞雲南保安團第一團及宜良解放區做革命工作。19497月,加入中國民主青年同盟,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4911月至19538月,在雲南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後執教于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專和高校。1972年調入雲南大學中文系任教。1991年逝世,享年61歲。

楊振铎先生主要從是文藝學的研究與教學,曾擔任由全國14所院校共同編寫的《文學理論基礎》定稿組長,此教材于198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經教育部審定作為高校文科教材,是“文革”之後最先出版的一部全國通用教材,印刷數高達116萬冊。該教材削冗去繁,條清目晰,并廣采周納了文學創作中的新經驗和文學理論研究中的新成果,有一定的開拓性,體現了當時文藝學的新進展。由于衆多高校采用,這部教材多次修訂再版。此後,又主編《文學的基本原理自學指導》與《文藝學原理新編》。楊振铎先生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多次獲得科研獎勵,《文學理論基礎》獲雲南省第二次(1979-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1年,楊振铎先生獲得雲南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說明: resize,m_lfit,w_536,limit_1

傅光宇(19342001),字雪生,四川郫縣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學碩士生導師。1959年至1961年,在雲南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至1968年,在雲南文聯工作。19799月,至雲南大學中文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室任教。1990年起,任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直至1994年退休。同時,兼任雲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雲南楹聯學會副會長。2001年逝世,享年67歲。

傅光宇先生被譽為雲南大學民間文學研究“四大金剛”之一,在民俗學、文化學、神話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有重要貢獻。其研究以彜族和同語支的哈尼族民間文學為重點,在19589月到19597月間,參加“搜集新民歌”運動,對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彜族文學進行調查,并編寫“文學史”及“文學概況”,整理作品及資料。其學術研究視野遍及雲南各族、西南各族、南方各族的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主要著述有《哈尼族文學簡介》《元江白族文學簡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哈尼族》《三元——中國神話結構》《雲南民族文學與東南亞》等,代表性學術論文有《試論龍崇拜與古代國家的形成》《白蚩尼和白拍蒙》《略談白族民歌中幾種獨特樣式》等。傅光宇先生參與搜集整理《杜文秀的傳說》,此書獲1979-1982全國優秀民間文學作品三等獎,其他專著與論文也曾多次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說明: resize,m_lfit,w_536,limit_1

李從宗(19362018),雲南宜良縣人。筆名李叢中。1959年自雲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雲南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主任,雲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雲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2018年逝世,享年82歲。

先後講授“亞非文學”“寫作”“中國當代文學”“曹禺研究”“新時期文學思潮”“作家學”等課程。研究主攻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曾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讀》《新中國文學發展史》等教材,出版《曹禺創作啟示錄》《文學與社會心理》等專著。主持編撰雲南省“八五”社科規劃項目《雲南地方文學史》三卷本,并任《雲南當代文學卷》主編,主纂《雲南當代文學志》。

 

1984年部分中文系教師合影,前排右一為王開蓮先生

王開蓮(19362021),四川宜賓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959年,本科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留校任教。1966年,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師從王力先生。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先後講授“語言學概論”“古代文選及習作”“毛澤東語言理論和實踐”“毛主席詩詞”“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等課程,得到師生好評。擔任《古文知識詞典》第二主編,并執筆古代文化知識等四個部分8萬餘字。獲全國三八紅旗手、雲南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稱号。2021年逝世,享年85歲。

 

李子賢

李子賢(19382020),雲南省昆明人。教授,著名神話學家、民間文藝學家。1959年,考入雲大中文系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1962年,參與雲大首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習。1963年,畢業留校任教。曾任雲南大學中文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神話學會理事、副秘書長等職。1980年,曾協助主持由教育部委托雲大舉辦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全國高校師資培訓班。李子賢先生親身經曆并指導了雲南大學近60年來民間文學、民俗學暨少數民族文學的學科建設,推動國内外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扶持并指導雲南省地州院校學術研究及地方民族文化研究。2020年逝世,享年82歲。

李子賢先生深耕神話學領域,神話學著述頗豐,在國内外具有較大學術影響。代表性研究有《活形态神話刍議》《存在形态、動态結構與文化生态系統——神話研究的多維視點》等,學術專著《探尋一個尚未崩潰的神話王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神話研究》《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學——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等,主編《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梅葛〉的文化學解讀》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31926

部分中文系教師合影,後排右一為鐘秋教授

 

鐘秋(19472014),重慶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雲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并留校任教,先後講授“中國當代文學”“新時期文學”“中西比較文學”“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中外範文選讀”等課程。曾任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點負責人。2014年逝世,享年67歲。

鐘秋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華文文學研究,發表論文《“歸去來”析——論新時期文學從“現代化”到尋根的轉變》《論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及其它》《現代女性的雙重追求和兩難處境》《雲南當代小說的審美追求》《論東南亞華文小說的“僑味”特點及其嬗變》《新加坡華文小說的都市視角透析》等論文,參著的《雲南物質文化》2002年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主編參編《新中國文學發展史》《東南亞華文文學論》等。

  

 

張文勳(1926  ),白族,雲南洱源人。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詩人。1948年,考入雲南大學文史系,師從劉文典、劉堯民等諸位先生。在此期間,張文勳先生在昆明各類報刊上發表小說和散文40馀篇。1953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任文藝理論教研室秘書。1954年,學校選送至北京大學文藝理論進修班學習。在北大學習期間,旁聽北大中文系主任楊晦先生的“文藝學引論”課,課上涉及到的《文心雕龍》《詩品》等引起了張先生的極大興趣,從此與《文心雕龍》結下不解之緣。回到昆明後,張文勳先生在雲南大學講授“文藝理論”課,學術興趣和注意力逐漸轉到中國古代文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對雲南省民間文學展開大規模調查,張文勳先生任大理調查隊隊長,率隊赴大理進行民間文學調查工作。後來,張文勳先生主持修訂的《白族文學史》曾在1979年至1989年獲得“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果優秀獎”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特别獎”。19793月,雲南大學中文系受教育部委托,承辦“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讨會”,并在會上成立“中國古代文論學會”,張文勳先生當選為學會常務理事。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9年,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張文勳先生退休。退休後依舊筆耕不辍,編選了兩部雲南曆代詩詞選,并出版個人詩集《鳳樵詩詞》。20091月,張文勳先生被評為影響雲南的30位人物之一;同年11月,獲建國60周年“中國作家文學終身成就獎”“王中文化獎”及雲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興滇人才獎”。在雲南大學執教期間,張文勳先生曆任雲南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雲南大學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雲南大學文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及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中文系教授等職,此外還曾擔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雲南省詩詞學會會長,現為中華詩詞學會終身名譽會長。

張文勳先生以《文心雕龍》研究為軸心,對中國曆代詩論、文論、畫論和樂論等進行廣泛研究,以中西并蓄、古今并重的方式,深入發掘與闡釋我國古代文論和美學的理論内涵與價值。主要著述有《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論稿》《<文心雕龍>研究史》《<文心雕龍>探秘》《劉勰的文學史論》《詩詞審美》《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等十餘部,并主編《白族文學史》《民族文化學》《滇文化與民族審美》《民族審美文化》《白族通史》等書。此外,張文勳先生還出版有《鳳樵詩詞》《鳳樵詩詞續集》《鳳樵詞賦鈔》等個人詩集。先生的著述曾結集為六卷本的《張文勳文集》,約二百七十萬字。

 

李兆同(1932- ),浙江嘉善人。語言學家,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雲南大學副校長、雲南省語言學學會副會長以及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1954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師從高名凱教授繼續攻讀研究生。1958年碩士畢業後,支援邊疆建設,至新疆大學任教。次年,調至雲南大學中文系,先後開設“語言學概論”“普通語言學”和“漢語方言學”等專業課程。198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由中共雲南省委任命為雲南大學副校長。在任期間,緻力于推動學分制改革,并出訪多所英美大學。1998年退休。

李兆同先生主要從事語言學理論以及漢語方言學的教學與研究。他主編的《語言學導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6月版)是“文革”結束後首部新編出版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材。該書以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率先吸收了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等當時國際語言學界的最新理論成果。無論是思路、結構還是内容,都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對之後國内同類教材的編寫及課程教學都産生了不小的影響。主要著作有《新詩韻》,該書包括“詩韻的基本知識”和“新詩韻”兩部分。前者梳理了韻腳的概念、韻腳的安排和如何押韻等三個問題;後者則對十三類韻目逐一做出了說明。此外,還發表《略論詞組》《關于普通話零聲母的分析問題》《雲南方言的形成》等論文。

 

說明: 說明: 說明: 說明: 李兆同、徐思益主編《語言學導論》.webp

馮壽軒(1932- ),又名馮松林、馮榮昌,四川南充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等職。19517月,畢業于南充師範學院。1951年至1956年,在《川北日報》《四川工人報》《雲南日報》任記者。1956年至1977年,在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雲南人民出版社工作。1978年,調入雲南大學中文系任教,直至退休。任教期間,主要講授“傣族叙事長詩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等課程。

馮壽軒先生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特别是傣族文學)的研究。參與傣族叙事長詩《葫蘆信》《一百零一朵花》《緬桂花》《九顆珍珠》及彜族長詩《逃到甜蜜的地方》等少數民族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著有《傣族長詩學》等,合著、參編《納西族文學史初稿》《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等。先後發表《論傣族叙事長詩的色彩流向》《論傣族叙事長詩的禁忌嬗變》《論傣族叙事長詩的藝術心理》等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各類複印報刊資料轉載或獲獎。此外,馮壽軒先生曾獲“雲南省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份子”“雲南省高等院校優秀政工幹部”“雲南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号。

 

說明: 說明: 說明: s2354345 

杜東枝(1933  ),浙江杭州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1961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雲南省省級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組長和學術帶頭人、中華全國外國文學會理事、中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理事等職。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講授“外國文學”“文藝學概論”“美學原理”等本科生課程,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美學理論研究”及選修課“審美心理學”等。

杜東枝先生主要從事文藝學與美學研究,主要著述有《審美自由與人性塑造》《小說名篇鑒賞》《實踐美學原理》《西方現實主義文學》《〈文心雕龍〉簡論》等,主編“中西文藝美學對話”叢書,《實踐美學原理》一書被全國部分高等學校采用為教材或主要參考書。在全國性刊物和省級雜志上發表論文近50篇,論著曾3次獲得雲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

 

 

殷光熹(1933  ),滿族,江蘇江陰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1964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随即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79年,參加教育部委托杭州大學姜亮夫先生舉辦的楚辭進修班,并參與整理《楚辭今繹講錄》。曾任中國《詩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名譽會長、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承擔過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校系學術委員等工作。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先後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大學語文”“楚辭研究”“唐宋詞研究”“宋詩通論”“宋代散文史”“宋代簡史”“詞學基礎知識與唐宋詞評賞”“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等課程。教學水平頗高,曾三次獲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次獲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殷光熹先生主攻楚辭學、《詩經》學和宋代文學,兼及其他領域。主要著述有《楚辭注釋》《中國曆代文學名篇欣賞》《楚騷:華夏文明之光》《詩騷并輝》《唐宋名家詞風格流派新探》《姜夔詩詞賞析集》《〈淮南鴻烈集解〉點校》《楚辭論叢》《詩經論叢》《宋詞探美》《文學散論》《宋代文學論叢》《楚辭注評》等,輯有《殷光熹文集》八卷本。曾三次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次獲西南地區優秀著作獎,一次獲全國屈學研究一等獎(19841994)。殷先生發表論文百餘篇,曾十餘次應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學、韓國東國大學等國際性學術研讨會并在會上宣讀論文,部分論著被海内外書籍報刊和國内廣播電台等評價、摘登、引用和轉載。其生平事迹曾被收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無錫名人辭典》《當代楚辭研究論綱》及其它數種辭書和傳記著作。

 

張福三(1938—),四川忠縣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1955年,考入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1958年,參與由雲大中文系55級師生組成的5個“雲南省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隊”,到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德宏、文山進行少數民族文學調查,走遍了下關、劍川、賓川、洱源、漾濞、巍山、鶴慶等縣的白族地區,搜集到千萬字的第一手材料。1959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長期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1979年,調回雲南大學,主要從事民間文學、神話學、民族文化學的研究和教學,直至2000年退休。在雲南大學執教期間,曾任雲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雲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張福三先生的主要學術著作有《白族文學史》《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走出混沌:民族文學的文化思考》《人的覺醒》《麗江古城》《雲南地方文學史(古代卷)》《傣族民間故事選》《南诏文化論》。他還整理發表民間叙事長詩、故事、歌謠若幹,發表論文50餘篇。張先生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戲劇創作,發表《我們的管家人》《蒲公英》等劇本。此外,他還創辦并主編過文學期刊《金沙江文藝》。

 

趙浩如

趙浩如(1938- ),雲南昆明人。雲南大學資深教授、著名學者、書法家。自幼浸潤于中國傳統文化,飽讀詩書立志治學。1961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研修經史詩詞、古典文學。繼而師從國學大師姜亮夫先生,專攻《詩經》、楚辭,遂成先秦文學大家及國學名宿。曾經應邀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至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國大學和學術機構講演遊學,傳授中國文化和藝術。

趙浩如先生著述頗豐,涉及詩經楚辭、漢魏歌賦、唐宋詩詞、地方文史、旅遊文化等等,主要著述有《楚辭譯注》《詩經選譯》《漢魏六朝詩一百首》《先秦文學史》《曆代楹聯選注》等。此外,趙先生在藝術領域涉獵廣泛,尤善書法,中年後漸入佳境,其書法以蘊涵豐富學養而得魏晉風骨神韻及宋明文人意象,自成一家,備受世人推崇。曆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雲南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雲南書法研究會會長、中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雲南書法教學研究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雲南省詩詞學會會長、雲南楹聯學會會長等職。

 

說明: 說明: 說明: 趙浩如

1984年部分中文系教師合影,前排右一為孫欽華老師

孫欽華(1938- ),貴州思南人。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曆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民盟雲南省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理事(學會西南片片長)、雲南省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等職。1960年,畢業于貴州師大中文系,在貴州省黔劇團、省文化局創作室任編劇多年。1973年,調至雲南大學中文系任教,直到退休。在雲南大學任教期間,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文藝美學和電影理論、電影美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講“毛澤東詩詞”“文學概論”“文藝理論基礎”“電影理論”“電影史專題”“電影美學導論”“世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專題研究”“電影文學與電影美學概論”等本、專科及研究生課程,并與四位碩士生導師一起,獲文藝學碩士點建設項目和“雲南大學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著有《文學美質論析》,參編《文學概論》《文學原理新編》《文學的基本原理自學指導》《文學理論基礎》《〈文學理論基礎〉參考資料》等高校教材教輔。其中,《文學理論基礎》于1991年獲“雲南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發表論文40馀篇,其中《從〈蝕〉看安東尼奧尼的無情節電影美學觀》《中國現代電影流向探測》《西方現代主義電影的兩次浪潮》《披荊嶄棘,功業永垂》等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産生較大影響。此外,電影評論《時代的強音,缤紛的色彩》《偉人的風範和常人的情态》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先後2次獲“全國影評征文獎”、1次獲“雲南省影評征文獎”。

 

 

喬傳藻(1939  ),雲南宣威人。雲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9395月生于雲南省宣威縣,1964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64年至1988年先後任寫作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任教期間,講授“基礎寫作”“戲劇創作”“小說藝術研究”“文學技法研究”等課程,編寫《小說家的技巧》等教材。

喬傳藻先生利用課餘時間,熱心為少年兒童寫作,著有散文集《星星寨》(雲南版)、《喬傳藻作品選•哨猴》(北京版)、《野象的路》(上海版);譯著有《達•芬奇寓言童話選》《比安基動物小說選》等。2006年榮獲“雲南文學藝術成就獎”;散文集《三棵樹》列入“中國兒童文學名家書系”在滇出版;2014年《太陽鳥》領銜列入“冰心獎•大獎書系”在浙江出版。《太陽鳥》《哨猴》《一朵雲》《野猴》《文學的眼光》先後在台灣出版,榮獲台灣“少年兒童文學最佳讀物獎”。2020年,經中國作協及國内名家聯袂推薦,《醉麂》一書列入“中國動物文學大系”(新版),在武漢出版。2022年,“百年百篇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文叢”散文卷将喬傳藻先生作為封面署名人,以喬傳藻先生散文《山野之魂》命名散文卷。喬傳藻先生作品小說《醉麂》《望天樹》《字的敬畏》《挑柴》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中國兒童文學辭典》《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中國二十世紀兒童文學導論》有專門介紹。獲首屆教師節“雲南大學教學優秀獎”和“雲南大學第六屆教學優秀成果獎”(“寫作”課)集體一等獎。

 

楊振昆

楊振昆(1942  ),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雲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現為雲南大學東南亞文化暨華文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昆明作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政協特邀委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詩歌理論、文藝鑒賞理論及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研究,自90年代起開始關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是國内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先行者,且取得較高學術成就。曾開設本科生課程“中國當代文學”“詩歌研究”“文藝鑒賞基礎”,研究生課程“當代文學思潮”“旅遊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有《邊地文學啟示錄》,文學創作有《我生在月圓的時分——楊振昆文學創作選》《紅土地的戀歌》等多種。主編出版有《新中國文學發展史》《東南亞華文文學論》《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中國古典美學的發掘和透視》等。并擔任8卷本《中國文學大辭典》編委。退休後研究幸福學,先後出版《幸福營造》《學會選擇 學會放棄》《女人幸福學》《女人幸福錦囊》《建築幸福學》《企業幸福學》《社區幸福學》《老年幸福學》共八本150萬字的幸福文集。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23708

譚君強

譚君強(1945—),湖南雙峰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8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五年制本科)。1976年,入職雲南大學中文系。1987年到1988年,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訪學。19899月,獲準在該校比較文學系攻讀博士。200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學位,導師約翰·雷烏巴渥教授(Prof. Dr. John Neubauer)。長期從事外國文學、比較文學與叙事學的本科與研究生教學。1992年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申報文藝學博士點并獲得批準,成為博士生導師。1992年起開設“叙事學”研究生課程。2008年出版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叙事學導論:從經典叙事學到後經典叙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曾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2009年起任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叙事學分會副會長。

譚君強教授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叙述的力量:魯迅小說叙事研究》《叙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審美文化叙事學:理論與實踐》《叙事的年輪及其他》《譚君強學術文選》《叙事學研究:多重視角》《比較叙事學》;主要譯著有《叙述學:叙事理論導論》《叙事理論:核心概念與批評性辨析》《抒情詩叙事學分析:16-20世紀英詩研究》。主編“叙事研究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和“當代叙事理論譯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其中CSSCI論文60餘篇。所發表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複印資料全文或大篇幅轉載約20篇次。據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到202210月為止,出版的著譯和發表的論文被引用超過8700餘次。先後主持各類基金項目十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兩項結項,鑒定等級分别為良好和優秀,目前在研一項。2004年論文《文化研究語境下的叙事理論》獲第二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獎,2004年獲“雲南省優秀教師”稱号,2013年獲“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号。2015年被聘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先後十次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24025

任兆勝

任兆勝(1945一),雲南省昆明市人。編審。19631968年在雲南大學中文系學習,196812月畢業後到彌勒縣馬堡十四軍農場勞動鍛煉,19702月由開遠卧龍谷農場分配至雲南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政治部宣傳科任宣傳幹事。19724月,調雲南大學中文系,在系資料室擔任資料員。其間,與學生一同随堂聽課。1975年,轉到現當代文學教研室。19944月調《思想戰線》編輯部任副主編、主編、編輯,直至退休。19821983年,參加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講習班》培訓。從七七屆學生入學後,開始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為1977級以後的班級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此外,還開設《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研究》等課程。

任兆勝老師參加了十四院校《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編寫。科研重點為雲南地方文學研究。搜集整理編寫了《昆明抗戰文藝史料》《抗戰吋期的雲南報刊資料》等,主要進行抗戰文學和雲南作家研究,具體為抗戰時期文藝工作者如沈從文、李廣田等在雲南的活動,以及柯仲平、張天虛、雷濺波、邱曉崧等作家研究。

 

說明: 82fdd24ad7426c9ff97e525810b4a88

餘建忠

餘建忠(1946—),昆明人。教授,碩士生導師。1963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68年畢業(五年學制)。1983年起,在雲南大學承擔中文課程教學。1986年起,任中文系教師,并先後擔任雲南大學附中校長、雲南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人文學院副院長、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曆任雲南省人民政府督學、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雲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雲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等職。2006年退休後,擔任人文學院督導組組長和組員,并承擔雲大和雲大滇池學院部分教學工作。

餘建忠教授主要承擔雲大中文系和其他院系“文學概論”“文學鑒賞”“文選與寫作”“大學國文精讀”等多門課程教學工作。主持并參與完成校内外多項科研課題。發表論文、散文、詩歌、歌曲等數百篇。主要著述有《古代名詩詞譯賞》《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文學鑒賞及其他——餘建忠文論選》《彩色國度——餘建忠随筆選》《旅途詩記——餘建忠詩歌選》《大學語文》《中國古代名詩詞譯賞》《多彩的民族畫卷》《語文教學基本功》等十餘部。獲國家圖書獎二等獎等獎勵。其中,《大學國文精讀》教材獲2010年雲南省教育廳高校優秀教材獎,《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一書列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種優秀圖書(雲南唯一的一本)。同年85日,《光明日報》專題報道“民族之花開在陽光下——訪《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主編餘建忠”。

多年來,應邀到雲南大學、雲南省委黨校、雲南省作家協會、雲南師範大學等省内外多所學校或教育機構進行學術講座。作為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和雲南省海外交流協會專家組成員多年赴泰國、緬甸講授中國文化、培訓華文教師。同時在國内擔任培訓泰緬及其他國家華文教師的工作。

曾獲雲南大學“伍達觀教育基金獎優秀教師獎”雲南大學“紅雲園丁獎·教育功勳獎”“雲南省百優校長”“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

 

石鵬飛

石鵬飛(1948—),漢族,上海人。1968年上海赴滇知青。1977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供職于成人教育學院,教授。

主講《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化概論》《老子研究》等課程,廣受學生好評,多次獲雲大教學獎。1993年起,在學校與社會開設系列文化講座,民間有雲大四大名嘴之譽。2016年,在山東衛視《我是先生》欄目演講,被評為年度中國十大先生之一”。

在報刊上發文一、兩千篇左右,并開設有專欄。著作有《詩經情詩搖滾》《屈賦今繹》《老莊我讀》《思想怪傑——李費》《石鵬飛語錄一漫畫版》《石鵬飛文存》三種(《演講實錄》《硯邊拾思》《杞廬詩話》)等,主編《滇雲名士趣談錄》《雲南近現代詩詞選》等。

1995年起,在雲南大學江岸小區倡辦教授黑闆報,名噪一時。推動了所在小區社區文化建設,為此新華社開專題會議推廣,定義為江岸模式,中央領導同志專程前來考察。後繼的《龍泉苑》小報,中國新聞社曾長文報道。

關心和倡議雲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雲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組成員,完成的《UIS--鑄造大學之魂》著作,榮膺雲南省教育廳德育特等獎。先後受聘為雲南大學70周年和80周年校史展覽組的副組長和組長。198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盟省委委員、雲大民盟副主委等職,多次獲民盟中央及民盟省委表彰。2009年被昆明市政府聘為昆明市文史研究館首批館員。

  

張維

張維(1949-  ),雲南省昆明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雲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大學首屆教授委員會委員、雲南大學首屆教學名師、雲南省作家協會首批簽約作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茅盾研究學會會員、雲南徐霞客研究會理事等職。現任《雲南文史》編委、“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書系”編著出版委員會編委。1982年春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至1986年,參加雲南省現、當代文學專業助教進修班。1984年起,在雲大執教,講授過“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學”“秘書學”“文書學”“書法”等課程。多次榮獲各級教學優秀獎,如“雲南大學中文系1990-1992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雲南大學伍達觀教育基金第五屆優秀教師獎”“雲南大學第 11 屆優秀教學成果獎”“雲南大學首屆教學名師獎”“教育部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2006)等。

張維教授40餘年來堅持為雲南名人和全國名人撰寫傳記,迄今出版了《李廣田傳》《楚圖南傳》《袁嘉谷傳》《當代學者張文勳》等26部專著,合著2部、參著22部,其中有6部專著被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墨爾本大學圖書館等澳大利亞多家圖書館收藏。發表了百萬餘字的學術論文和紀實文學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及省、市、校級獎勵,包括“全國第三屆優秀教育圖書獎”“雲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雲南省滇版優秀社科圖書獎”“雲南省教委優秀科研獎”“雲南省高校科研工作突出貢獻獎”“第一屆雲南省文化精品工程獎”“西南、西北九省區優秀教育圖書獎”等。專著《漫畫人生 幽默大師——方成傳》(2012)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

張維教授在國内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曾應邀 赴德國出席國際傳記文學學會第5屆年會。現任“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退休後,堅持科研,關心學校建設,獲“雲南大學老教授協會首屆科研成果獎”“20102013年雲南省老科協優秀老科技工作者”等稱号。2009年被昆明市政府聘為昆明市文史研究館首批館員,2015年聘為雲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2021年榮獲“紅雲紅河園丁獎·教育功勳獎”。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205133333

姜文清

姜文清(1949-  ),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本科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碩士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專業為文藝學。1997年,博士畢業于南開大學,專業為日本文化史。1996年和1998年,應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和國際交流基金大坂國際中心訪學和研修。長期承擔“外國文學”“東方文學”課程教學,擔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

姜文清教授緻力于日本文學及文化研究,著述頗豐。著有《東方古典美——中日傳統審美意識比較》,發表《佛教影響與中日審美意識》《儒家影響與日本審美意識》《“物哀”論考》《“物哀”與“物感”》《“寂”與“興趣”》《“幽玄”與“神韻”》等論文。此外,編譯《日本俳句長編》《日本古代和歌400首》《日本中古和歌500首》《日本中近世和歌500首》《日本近代和歌400首》等。該編譯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日本傳統詩歌,即俳句與和歌(短歌),不僅全面梳理了日本和歌(短歌)和俳句的基本面貌、發展進程、主要俳人及其作品,而且就中日文學譯介問題進行了探究,認為中文可以用與日文原作相近相似的音律形式進行翻譯,實現原作形式美的表現和追求,甚至更能表現出詩意與雅趣。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205133558

張佐邦(1949年- ),雲南鹽津人。雲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787月,畢業于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39月,調至雲南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寫作學會會員、中國經濟寫作研究會理事、雲南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雲南省秘書學會理事。主要講授“基礎寫作”“公文寫作”“經濟寫作”“秘書學概論”等課程。

張佐邦教授主攻寫作學、文藝心理美學及民族審美心理學。主要著述有《現代寫作學》《公文寫作學》《實用秘書學》《經濟寫作教程》《寫作》《寫作學手冊》《管理心理學》《青年修養十講》等。其中,《現代寫作學》獲“中國寫作學會首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等獎勵,并被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大、東北師大、西南師大、福建師大等高等院校選為文藝學、寫作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全國助教班的參考教材。《公文寫作學》獲“中國第二屆‘秘書杯’論著”一等獎,被雲南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推薦為全省秘書人員業務用書。此外,還發表論文《現代寫作學理論體系構想》等20多篇。1995年主講的“寫作”課獲“雲南大學第六屆教學優秀成果獎”集體一等獎。

 

張國慶(1950-  ),雲南昆明人。教授。1983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為雲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師從張文勳、趙仲牧教授。1986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系任教。19981999年先後在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做訪問學者。曾任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攻中國古代美學、文學理論,兼及中國文學史、哲學史。講授過“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選讀”“儒道美學思想研究”“古代文論專題”“文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老莊導讀”“《論語》導讀”等課程。2009年,榮獲國家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國模範教師”稱号。同年,獲得雲南省政府頒發的“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雲南省教育廳授予的“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号。曾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2008年以來,多次入選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傑出社會科學家”名單。

張國慶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著述頗多,主要有《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中和之美》《雲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儒道美學與文化》《<論語>譯注》《<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文心雕龍>集校、集釋、直譯》等。主持過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一項的最終成果《<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于2008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是雲南省首部入選該文庫的第一部著作。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産》、《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和《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60篇。在《光明日報》“光明講壇”的演講稿《<二十四詩品>的美學邏輯》,由20131014日《光明日報》整版刊載,張老師成為雲南省第一位走進“光明講壇”的學者。獲得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三項,二等獎兩項。獲得省教育廳(省教委)、雲南大學頒發的科研獎十餘項。

 

說明: 說明: 說明: 9fc492f6123220d80f604df3fca3dbf

施惟達

施惟達(1950年- ),雲南昆明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6年,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曆任《思想戰線》副主編、《雲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民族藝術研究》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社長、雲南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雲南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為雲南大學東陸書院院長、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施惟達教授前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研究,出版《中古風度》《裂變的光芒——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與文藝美學》《文化變遷》等著作,在《文學評論》《思想戰線》《江海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馀篇。後轉向民族文化與文化産業研究,合作出版《滇文化與民族審美》《民族文化學》《雲南民族文化概說》《文化産業概論》《和諧文化建設論》等著作,其中《雲南民族文化概說》獲雲南省優秀社科成果獎;主編《态與勢:雲南文化産業研究》《理解文化論集》《城市化與文化論集》《一帶一路與大國文化建設》等多種論文集;在《文化産業藍皮書》《中國文化産業評論》等刊物發表多篇關于民族文化與文化産業的論文。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十多項,國家社科規劃課題《民族文化保護與文化産業發展》成果結項為優秀,并獲雲南省委宣傳部獎勵。

此外,曾為雲南省青聯委員、雲南省政協文史委特邀委員、雲南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會長,受聘擔任國家财政部文化産業發展基金專家組專家、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組專家、全國文化産業協作體專家組專家、雲南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産業發展專家組專家,雲南省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雲南民族文化與文化産業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施惟達

李平

李平,195111月出生于昆明,漢族,祖籍雲南大理州鶴慶縣。中共黨員,教授。19692月到瑞麗縣戶育鄉景頗族村寨當插隊知識青年,返城後當過印刷工人、報社校對員,編輯。19759月進入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789月畢業留校工作。曆任中文系學生政治輔導員、古典文學教研室教師(其間先後到中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進修)、教學秘書、副系主任,雲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原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直屬黨支部書記兼副院長,雲南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雲南大學紀委書記,雲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兼洋浦校區黨工委書記),洋浦校區搬遷指揮部指揮長,呈貢校區建設指揮部顧問。201112月退休。20159月一201910月受聘擔任原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麗江)院長。

 

說明: c0d7d8099e09b229b60ee6b031197cc

段炳昌

段炳昌(1955年-  ),白族,雲南省劍川縣人,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雲南省文史館館員。1979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1983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雲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雲南省第十屆政協委員,雲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民族藝術研究》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藝術、民俗學、中國古代文學、雲南地方文化史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

段炳昌教授出版專著(含合著)有《雲南藝術文化史論集》《明清雲南文學論稿》《文化 文本與批評》《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文學卷》《天南風雅》《唐詩精選評注》《民間生活與民俗》《詩經譯注》《杜甫》《周鐘嶽詩文選注》《雲南民族文化概說》《飲冰室文集點校》《白族:劍川東嶺鄉下沐邑村》《多彩凝重的交響樂章——雲南民族建築》《南诏大理國的流風遺韻:穿越白族民俗長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簡史》《千古怪異》《儒道釋語》等18種,參著、主編、副主編的主要有《雲南曆代詩詞選》《文學作品選(雲南高校大學語文系列教材)》《民族審美文化》《雲南地方文學史(古代卷)》《滇文化與民族審美》等5種。在《民族語文》《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思想戰線》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馀篇,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從對杜甫的評價看宋代詩風的演變》《南诏與湄公河流域古國的關系》《緬語詞“烏底巴udi-bhva”的白語訓讀》、唐宋時期雲南樂舞系列論文等。

段炳昌教授主持并完成省院省校合作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項目1項、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項目1項等。擔任雲南省省級重點學科文藝學、民族文化學2個學科第一負責人,省級重點專業漢語言文學第一負責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一負責人、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漢語言文學與中華民族認同研究基地”負責人和首席專家。

曾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二等獎、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第六屆“挑戰杯”競賽園丁獎、雲南省首屆高校教師“中國夢”教書育人“星光獎”、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次(合)、三等獎3次(排名一、二、三各一次)、第五屆中國國家圖書獎民族類三等獎與西南地區優秀圖書特等獎、雲南大學教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次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微信圖片_20221125225946

蔣永青

蔣永青(1955年-  ),山東栖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為《境界之“真”——王國維境論研究》。2005年南開大學博士後出站,博士後出站報告為《海德格爾藝術思想的“超二元對立”領域研究》。曾任雲南藝術學院教授、藝術研究所所長、藝術學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帶頭人。

蔣永青教授主要從事中西方美學理論、藝術理論,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作為當代藝術基礎的哲學美學等方面的教學研究。代表性學術成果有《境界之“真”——王國維境界說研究》《藝術中的意義與境界》《西方美術史資料選輯與梳理》《中國文化的危機問題》《當代中國藝術的“内在”轉向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困惑》《馮友蘭先生的<老子>意義論》《如何超越二元對立——中國當代藝術美學基本問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邏輯起點》等。

 

說明: 說明: 說明: 640

宋家宏

宋家宏(1956  ),雲南昭通人。教授,碩士生導師。高中畢業即上山下鄉,後任知青專職幹部。1978年春,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3月畢業,畢業後任教于昭通師專,任系副主任,後調到玉溪師院中文系。 1986年,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高級研修班學習一年。2000年,調入雲南人民出版社文藝部,任副主任,2003年評為編審。2004年,到魯迅文學院第五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讨班(評論家班)學習。200512月,調任雲南大學雲南文學研究所所長。先後為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開設“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文學概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名著閱讀與研究”“中國現代作家選講”“台港女性文學” “二十世紀雲南文學選講”等課程。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已經發表論文100餘篇,百餘萬字。主要著述有《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 《審美與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叢談》 《闡釋與建構——雲南當代文學專論》 《批評的空間》 《從“戀歌”到“史詩”——彭荊風創作論》等,并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圖書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評論文章百馀篇,影響頗巨。此外,曾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首屆全國中青年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論文獎”等各類獎項。

 

說明: 說明: 說明: 宋家宏

何明

何明(1956  ),浙江義烏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7月,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79月,考取雲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師從趙仲牧先生。19907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89月,考取雲南大學曆史系專門史博士研究生,師從朱惠榮先生。20017月畢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20129月至12月,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系高級訪問學者。2013912月,為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科學院高級訪問學者。曾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思想戰線》編輯部主編、社會科學處處長、雲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民族研究院院長、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教材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民族教育教材與管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任雲南大學東陸學者特聘教授,兼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民族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民族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民族研究》《開放時代》《Journal of Mountains and Humanities》等學術期刊編委、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集刊《西南邊疆民族研究》主編等。同時,受聘為廈門大學講席教授、廣西民族大學特聘教授、西北民族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

何明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西南與東南亞族群互動及藝術人類學等領域研究。出版《詩性邏輯與詩化美學》《中國竹文化研究》《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農耕社會文化變遷》《論重建民族學》《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Southwest China》等學術著作8部。先後在《哲學研究》《民族研究》《文學評論》《文史哲》《開發時代》《學術月刊》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0馀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近20篇。擔任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與研究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人類學概論》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等。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雲南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等科研教學獎10餘項。

此外,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專家、首批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全國自強模範、雲南省教學名師、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等榮譽稱号。

木繼紅

木繼紅(1963  ),雲南昆明人,納西族。筆名木霁弘。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雲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副會長等職。1981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後轉入四川大學中文系。1985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主講“古代漢語”“訓诂學”“民俗學”“民族文化”等課程。

木繼紅教授主要從事古漢語、民俗學及民族文化等領域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甸漢文曆史資料彙編》《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文化遺産線路》《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考察紀事》《儒學與雲南政治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轉型》《茶馬古道風情錄》等。先後在《民族文學研究》《思想戰線》《雲南社會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漢唐時期的雲南儒學》《論南诏文化的形成及特點》《納西族文學發展模式初探》等論文多篇。另有古體詩作品集《雅集》(甲編、乙編),收錄張文勳、趙仲牧、趙浩如、李國安等師友以及個人的詩詞作品。此外,木繼紅教授應導演田壯壯之邀,參與茶馬古道紀錄片《德拉姆》的拍攝策劃,紀錄片于2004年在全球公映。

木繼紅教授是“茶馬古道”的組織者、命名者及研究者。1987年,木繼紅與徐湧濤、李林赴金沙江邊考察,次年編成《中甸漢文曆史資料彙編》,最先使用“茶馬之道”概括中國西南的主要貿易形式。1991年,木繼紅與陳保亞、徐湧濤、李旭、王曉松、李林發表《超越——茶馬古道考察記》,首次命名“茶馬古道”。基于對滇、川、藏三省區的全面文化考察,1992年,木繼紅與陳保亞、徐湧濤、李旭、王曉松、李林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馬古道”之名漸傳。這一以茶葉為紐帶、響徹馬幫鈴聲的古道網絡,打通了語言、文學、文化、經濟之間的聯系,見證了各民族因茶締結的友好往來曆史。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緻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的賀信中,将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并列,稱其為“中國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台”。

 

說明: 說明: 說明: IMG_9460

李炎

李炎(1963  ),雲南鶴慶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此後,又在雲南大學中文系攻讀文藝學碩士和少數民族藝術博士。現任雲南大學國家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主任,雲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産業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和旅遊部旅遊行業智庫專家、中國文聯藝術産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産業協作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雲南省文化産業研究會會長,雲南省“民族文化與文化産業發展”智庫負責人、多個省市和高校文化發展、文化産業顧問。

長期從事文化産業、民族文化學、跨文化和少數民族藝術研究與教學工作。出版文化與文化産業相關著作10多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百馀篇。與上海交通大學胡惠林教授一起主編《中國文化産業評論》、與中國傳媒大學齊勇峰教授一起主編《特色文化産業研究》。主編《中國區域文化産業發展報告》《中國普洱茶産業發展報告》。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10多項,主持、參與地方性戰略咨詢、發展規劃和文化創意産業園區項目策劃等橫向項目50餘項。十多年來,帶領團隊,助力文化旅遊産業發展,以中國區域文化産業、民族文化的傳承利用、地方文化發展、文化扶貧、鄉村文化振興、在地性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特色文化産業為主,開展相關理論與實踐、決策咨詢研究,參與國家和地方文化旅遊從業者人員的培訓工作。

 

說明: 說明: 說明: 李炎

羅江文

 

羅江文(1965-),雲南澄江人。教授,碩士生導師。19937月,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研究生畢業,到雲南大學工作至今。曾任雲南大學中文系語言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學與新聞學院黨委副書記、雲南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現為雲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雲南省語言學會副會長,漢語言文字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為本科生講授“古代漢語”“漢字學”“漢語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等課程;為研究生教授“比較文字學”“語言與文化”等課程。

主要緻力于漢語史、漢字與文化、語言接觸、雲南方言、古典文獻等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雲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雲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其他科研項目5項。

在《古漢語研究》《思想戰線》《中國語言學報》《東亞文獻研究》(韓國)等刊物,先後發表《從金文看上古鄰近韻的分立》《〈詩經〉與兩周金文押韻方式比較》《〈詩經〉與兩周金文韻部比較》《從雲南少數民族文字材料看漢字起源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雲南大學圖書館館藏朝鮮線裝古籍考述》等論文60餘篇;出版著作7部(含主編、參著)。

 

說明: 說明: 5d8a8373321150d14f74ce2ffdf114b

郭建斌

郭建斌(1969-),雲南普洱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新聞學專業,留校任中文系團總支書記。1995年帶領學生創辦《新聞周刊》。1997年新聞系成立,到新聞系任教。1999年在雲南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文藝學),2000年至2003年在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3年獲傳播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雲大新聞系任教。20078月至12月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訪學,20097月至20101月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學。20098月起擔任由雲大新聞系與複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教育部基地)共建的傳播與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20181月從雲大新聞學院調入雲大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1999年破格晉升副教授,2004年晉升教授。2002-2017年擔任傳播學、新聞學、文化傳播、新聞與傳播(專碩)碩士生導師,2012-2018年擔任文化傳播方向博士生導師,2018年至今擔任民族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他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參著、譯著等10餘部。承擔過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主編并參與翻譯了國内第一套媒體人類學譯叢(商務印書館,5本),主編并參與寫作傳播與民族文化研究文叢8本,民族出版社)。

博士論文《電視下鄉:社會轉型期大衆傳媒與少數民族社區——獨龍江個案的民族志闡釋》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2005);專著《獨鄉電視:現代傳媒與少數民族鄉村日常生活》(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先後獲雲南省第10屆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200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09年);專著《在場:流動電影與當代中國社會建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獲中國新聞史學會第六屆新聞傳播學優秀作品二等獎(2020年)。還有多篇論文獲得各類獎勵,論文《在場:民族志視角下的電視觀看活動——獨鄉田野資料的再闡釋》獲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主辦的《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十周年優秀論文。

 

說明: ce9ac4633ee8ca531787830162a210a

楊紹軍

楊紹軍(1975-  ),雲南祿勸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7年畢業于雲南大學中文系,就職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社會科學》編輯部。2003年考取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2015年考取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1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2007年晉升副研究員、2010年晉升研究員。201112月到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工作,2013年到2014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做“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01512月到雲南大學社會科學處任副處長、2019年任處長。2015年,被授予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19年,入選雲南省“萬人計劃”文化名家,擔任雲南省西南聯大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西南聯大文學及其相關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雲南省重大招标項目和雲南省“接榜挂帥”重大項目等10餘項,出版《追憶與想象:西南聯大的文學書寫》《戰時思想與學術人物:西南聯大人文學科學術史》等著作6部,其中在Peter Lang出版1部;在《光明日報》《學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先後5次獲得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