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稱 |
成果形式 |
出版/發表時間 |
獎勵級别 |
獲獎人 |
系統演變的目的性——從語言學的觀點看 |
論文 |
《哲學研究》1989年第9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陳保亞 |
易蔔生戲劇新探 |
論文 |
《思想戰線》1988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蔣印蓮 |
傣族葫蘆神話溯源
|
論文 |
《民族文談》1985年第1集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李子賢 |
《朱子語類》中的時體助詞“了” |
論文 |
《中國語文》1986年第4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木繼紅 |
魯迅年譜稿
|
著作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蒙樹宏 |
從《蝕》看安東奧尼的無情節電影美學觀 |
論文 |
《思想戰線》1985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孫欽華 |
兩漢時期的楚辭評論 |
論文 |
《思想戰線》1988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殷光熹 |
文學理論基礎 |
著作 |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1月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楊振铎等 |
無法回避的辯論 |
論文 |
《文學評論》1989年第6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楊振铎 |
李廣田前期散文的藝術個性初探 |
論文 |
《雲南社會科學》1982年第2、3期連載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維 |
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9月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張文勳 |
論休谟的美學思想
|
論文 |
《思想戰線》1985年第2期 |
雲南省第二次(1979年-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趙仲牧 |
從對杜甫的評價看宋代詩風的演變 |
論文 |
《思想戰線》1990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段炳昌 |
大理方言中動詞“給”有關的句式 |
論文 |
《中國語文》1992年第2期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丁崇明 |
“望夫雲”與“望夫”情結 |
論文 |
《思想戰線》1992年第2期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傅光宇 |
楚騷:華夏文明之光 |
著作 |
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殷光熹 |
論創作方法的層次結構 |
論文 |
《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張國慶 |
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 |
著作 |
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張文勳 |
論思維的類型 |
論文 |
《哲學研究》1992年第10期 |
雲南省第三次(1990年-199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趙仲牧、何明 |
東南亞華文文學論 |
著作 |
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
雲南省第四次(1993年-1995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楊振昆 |
女娲補天神話的本相及其宇宙論意義 |
論文 |
《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五次(1996年-1998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李道和 |
詩性與理性: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本體精神透視 |
著作 |
雲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
雲南省第五次(1996年-1998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勝冰 |
作家心理美學 |
著作 |
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8月 |
雲南省第六次(1999年-2000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佐邦 |
《詩經》與兩周金文韻文押韻方式比較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七次(2000年-200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羅江文 |
時間觀念的解析及中西方傳統時間觀的比較 |
論文 |
《思想戰線》2002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七次(2000年-2002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趙仲牧 |
趙仲牧文集:思維學、元理論、哲學卷 |
著作 |
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
雲南省第八次(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趙仲牧 |
漢賦與經學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
雲南省第九次(200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馮良方 |
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 |
著作 |
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
雲南省第九次(200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張文勳 |
從超越憂困到自由悅适——中國古代文人的曠達 |
論文 |
(加拿大)《文化中國》2005年6月 |
雲南省第十次(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國慶 |
建構“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的理論範式 |
論文 |
《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5期 |
雲南省第十次(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志平 |
《孫子兵法》語法研究 |
著作 |
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 |
雲南省第十一次(200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蔡英傑 |
中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鄉土小說研究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
雲南省第十一次(200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志平 |
晉唐小說螺女故事考論
|
論文 |
《文學遺産》2007年第3期 |
雲南省第十二次(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李道和 |
論《二十四詩品》的理論體系
|
論文 |
《文學評論》2007年第4期 |
雲南省第十二次(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張國慶 |
内爆:電子傳媒時代的感知、現實與文學——一種批判性的反思 |
論文 |
《文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1期 |
雲南省第十二次(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震 |
叙事學導論:從經典叙事學到後經典叙事學 |
著作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
雲南省第十三次(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譚君強 |
《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 |
著作 |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2月 |
雲南省第十三次(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張國慶 |
“回到現場”和“情境寫作”——“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史研究與寫作新潮 |
論文 |
《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
雲南省第十四次(201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張志平 |
幹将莫邪傳說研究
|
論文 |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9年7月 |
雲南省第十四次(2010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李道和 |
白族大本曲研究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8月 |
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
董秀團 |
如何超越“二元對立”——中國藝術美學基本問題的相關讨論 |
論文 |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
雲南省第十五次(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蔣永青 |
六藝與詩——馬一浮思想論衡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
雲南省第十五次(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劉炜 |
闡釋與建構——雲南當代文學專論 |
著作 |
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
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著作類二等獎 |
宋家宏 |
比較叙事學:“中國叙事學”研究之一途 |
論文 |
《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
雲南省第十五次(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譚君強 |
審美制度問題研究——關于“美”的審美人類學闡釋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
雲南省第十五次(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向麗 |
實際和理念對擂——胡風事件的方法論根源 |
論文 |
《文學評論》2010年3期 |
雲南省第十五次(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志平 |
引申義的範疇分布特點及詞義傾向——以人體名詞為例 |
論文 |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6期 |
雲南省第十五次(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趙倩 |
石濤《畫語錄》美學思想研究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08月 |
雲南省第十六次(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蘇荟敏 |
審美文化叙事學:理論與實踐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
雲南省第十六次(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譚君強、降紅燕、陳芳、王浩 |
西南聯大的語言學研究和學術史意義 |
論文 |
《學術界》2011年第10期 |
雲南省第十六次(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楊紹軍 |
認知深化對人體名詞詞義發展的影響 |
論文 |
《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4期 |
雲南省第十六次(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趙倩 |
從同源關系看“窈窕”一詞的釋義 |
論文 |
《中國語文》2012年第3期 |
雲南省第十七次(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蔡英傑 |
雲南少數民族說唱文學的類型及特征 |
論文 |
《民族文學研究》2012年第5期 |
雲南省第十七次(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董秀團 |
遊戲的哲學——從赫拉克利特到德裡達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 |
雲南省第十七次(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付立峰 |
戰時思想與學術人物:西南聯大人文學科學術史研究 |
著作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 |
雲南省第十七次(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楊紹軍 |
當代中國西南民族發展史論 |
著作 |
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
雲南省第十七次(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趙永忠 |
論抒情詩的叙事學研究:詩歌叙事學 |
論文 |
《思想戰線》 2013年第4期 |
雲南省第十八次(201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譚君強 |
《文心雕龍·隐秀》篇補文真僞問題考論 |
論文 |
《文學遺産》 2013年第4期 |
雲南省第十八次(201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張國慶 |
個體的探尋——郁達夫獨創性問題研究 |
著作 |
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
雲南省第十八次(201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震 |
曹禺的“第六部名劇”
|
論文 |
《文學評論》2013年第5期 |
雲南省第十八次(201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張志平 |
訓诂的方法與程序 |
論文 |
《中國語言學報》2014年第16期 |
雲南省第十九次(2015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蔡英傑 |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藝術制度問題研究 |
論文 |
《民族藝術》 2014年第2期 |
雲南省第十九次(2015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向麗 |
古詩十九首講錄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8月 |
雲南省第二十一次(2017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劉炜 |
創造形式——藝術創作的一種闡釋 |
論文 |
《民族藝術研究》2016年第6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一次(2017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王衛東 司馬倩 |
從互文性看中國古典抒情詩中的“外故事” |
論文 |
《思想戰線》2016年第2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一次(2017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譚君強 |
文學批評也是一門藝術——論“五四”以來中國“批評文學” |
論文 |
《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一次(2017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張志平 |
“形+x”組合成詞的義類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
論文 |
《世界漢語教學》2016年第4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一次(2017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趙倩 |
心理疏洩與群體記憶:基于《火燒松明樓》傳說“完型化”過程的探讨 |
論文 |
《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二十二次(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董秀團 |
康熙《建水州志》 |
著作 |
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
雲南省第二十二次(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李道和(點校) |
時間與抒情詩的叙述時間 |
論文 |
《思想戰線》2017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二十二次(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譚君強 |
西南聯大與抗戰時期學術發展 |
論文 |
《學術探索》2017年第1期 |
雲南省第二十二次(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楊紹軍 |
漢語複合詞構詞理據的規約性 |
論文 |
《漢語學習》2017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二十二次(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趙倩 |
石淙詩稿點校
|
著作 |
雲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 |
雲南省第二十三次(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馮良方 |
從神聖到世俗——伊利亞德宗教史視野中的人與自然 |
論文 |
《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三次(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黃增喜 |
回到康德:對科學、藝術、審美的反省 |
論文 |
《民族藝術》 2018年第3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三次(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李生森(李森) |
視覺描述與族群邊界:曆史書寫中的景頗族認同考察 |
論文 |
《民族文學研究》2018年第5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三次(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羅瑛 |
藝術·審美經驗·審美偏好——審美人類學研究對象新探 |
論文 |
《思想戰線》 2018年02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三次(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向麗 |
論《文心雕龍》的藝術和諧精神 |
論文 |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
雲南省第二十三次(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張國慶、馬倩如 |
中國西部民族文學通志 |
著作 |
雲南人民出版社 |
教育部第八屆(2020)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
段炳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