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院史》序
王衛東
寫雲大中文系系史的念頭,最初是2006年。我2002年調入雲大,任務是申報文藝學博士點。為了寫申報書,必須了解和掌握中文系的科研資料,我借此機會建了個中文系科研檔案。2006年準備教育部本科合格評估資料的過程中萌發了把科研檔案擴充為系史的想法,同時産生的還有中文系口述史的計劃。但當時中文系隸屬于人文學院,行政人員都屬于學院,中文系全是教師,沒人可用。當時忙于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文藝學省級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學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和文藝學之後的第二、三個博士點申報(教育部2006年調整了博士點申報時間和方式,2010年啟動新一輪博士點申報,不再分一級、二級學科博士點申報,規定隻能申報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以及與泰國高校的2+2中文學士的合作培養項目、中文系學生赴泰國教學實習等事,系史的編寫隻能暫緩。2009年底李雲濤的到來讓我看到希望,請他收集中文系的曆史資料。他帶了些學生到各部門查找,一段時間後他告訴我找不到多少可用的資料,這事隻能再次放下。2013年,因我參與了人文學院的管理,可以調用學院的行政人員,就讓院辦的顧玥、伍麗秀去查資料。幾個月後,他們給了我與當初李雲濤相似的答複,雖然查詢到的材料較上次稍多,但遠不足以支撐系史的編纂。2015年底,學校進行教學科研機構調整,我調到雲大藝術與設計學院主持行政,系史的編寫自然也就不了了之。到了藝術與設計學院,趕上教育部本科水平評估。準備迎評材料時,發現沒人能夠清晰地說出學院的曆史。藝術與設計學院由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和雲南大學藝術學院合并而成。1994年雲南大學與馬來西亞國際現代設計集團聯合創辦的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2002年成立雲南大學藝術學院,2005年合并組建,到此時不過22年,學院的曆史竟然成為一筆糊塗賬。我計劃分幾個環節完成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院史,首先梳理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藝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機構設置、院系領導和管理人員,再整理教師和學生名單(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實行的是雙軌制,部分人員屬雲大編制,大部分教職工則為聘任制員工。合并之後,由于沒有正式編制,一個系的教師整體到了另一所應允給他們編制的高校,雲大用了5年時間解決部分教職工的編制。這十多年期間,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和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教職工流動性很大),整理大事記,之後就編寫院史。但隻完成了第一個階段的目标,學院人事的頻繁變動使得後面幾個環節無法進行下去——但這經曆讓我更感院史的重要性。2020年,學校讓我主持文學院的行政工作。在系史編寫方面一直運氣不好的我終于轉運——2023年是雲南大學的百年校慶。雖然我回到文學院時學校尚未安排校慶的事,但我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而且是不可再得的機會,在學院黨政聯席會上提出不等學校布置,文學院要盡早準備百年校慶的想法,這個提議得到學院班子的支持。我提出院史、口述史的編寫,以及雲南大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資料集(後來确定為《雲南大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資料叢刊》)是文學院校慶活動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周期最長的,需要即時啟動。會上确定由何丹娜副書記負責院史,陳芳副院長負責口述史,張多、高健負責《雲南大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資料叢刊》的整理,我整體統籌。曆時15年,中文系系史——文學院院史——的編寫終于落地。
雖然這次院史的編寫不缺錢,也不缺人,但編寫并不順利。開頭就使人沮喪,到相關部門查資料,或不讓查,或讓查但需要辦理種種手續,……找了不少人,開了不少證明,說了很多好話,終于讓查了,又有諸多限制——有的不能看,能看的不允許借出,不讓複印,不準拍照,隻可在監督下抄寫……。當然,也遇上不少好心人,沒有他們的幫助,院史的編寫沒開始就可以結束了。在參與資料收集的三個年級的同學畢業離校後,編寫院史的可能性出現了。
開始編寫後,困難一個接一個,這時候發現,之前以為編寫容易,其實是大錯特錯——真正的困難現在才開始。問題還是資料。史講求的是資料,沒有史料就沒有史書,史書必須無一字無來處,缺乏史料就無從下筆。首先是學生名單。在編寫會上确定了四個時段:1923-1949年,1950-1976,1977-1997,1998至今;同時确定了原則:1977年之前甯多勿少,1977至今力求無錯。1923-1950年的名單極其困難,首先是資料稀少,其次時大部分時間是文史系,中文和曆史的學生名單經常混在一起,難以區分。1961年學制從4年制改為5年制,畢業時遇上“文革”,推遲到1968年才畢業。有的寫入學時間(某某級),有的寫畢業時間(某某屆),又無法按照四年一屆來确定,難以确定1961年以後各屆學生的畢業時間,就難以确定是哪個年級。1977級以後的幾乎每個年級名單都有不同的版本,由于都是手寫體,字迹潦草、紙張折疊破損、墨迹暈染或淡化,整理時難以辨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不少幹修生、專修生、定向生、專升本生、自費生等等,很多名單并沒标明。此外,中文系在不同時期辦了很多班,如秘書管理專業證書班(有本科專科兩種)、文秘班(也分本科專科)、師範班(同樣有本科專科)等,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也說明中文系辦學的熱情。但資料嚴重不全,1989年有中文系秘書管理專業證書班2班的名單,但沒有1班。1990年找到中文系秘書管理專業證書班4班的名單,但1-3班名單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有時幾個專業,或者本專科的名單混在一起,沒法區分。1977年之前的,隻有盡可能多找些不同版本的學生名單進行比對。之後的學生名單,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保證準确,其他專業盡可能找齊。我們尋找每個年級的班主任和同學,提供基礎名單請他們審核。交稿前幾天,又一次審稿時,發現2001、2003級漢語言文學的名單混入了雲大兩個獨立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名單。把名單發給兩個年級班長,請他們甄别才最終确定。雲南大學在上世紀末到前幾年,有幾個獨立學院和另一個學院都辦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部準許2012年以前獨立學院的畢業證和學位證用母校校章。另一個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秘方向(已停辦),高職性質,是雲大不多的二本招生專業,但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校檔案館查找來的畢業照,2002、2003級第一次是文秘方向的,再找,結果發現是一個獨立學院的,通過班主任找到班長,才得到貨真價實的中文系漢語言文學院專業的畢業照。
本科生名單至少齊了,研究生名單連齊全都沒做到。2010年以前的研究生名單查不到,隻有發動師生們詢問。但當時研究生招生與現在大不一樣,首先是并非每年都招,其次是招收的方向與現在的專業并不一緻,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辦了各種性質的班,我所聽到的同一個人先後上過三種班——助教進修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研究生學位進修班。很多人已記不清自己上的是什麼班、同班同年級同學有誰,最有趣的是某個年級7名研究生,其中5位給我們提供的名單各不相同——口頭傳說和故事隻能讓人感受和知曉某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但并不能得到當時全面準确的信息。可以說,除了最近十多年,其他幾十年的研究生名單是衆多雲大中文人一個個從記憶的旮旯角裡逮出來的。我們把這些記憶曬在陽光下,希望那些不知流浪到哪兒去了的名字,見到同類後會因殘存的親情回歸故裡。
我希望下一步校區空間調整各個教研室有了固定的辦公室後,把教研室的曆史、主要成果、特色、所有的教師信息都展示出來,新生教育也就有了載體,師生有種歸屬感和自豪感。這就要盡可能還原1977年以來的中文系情況,把這段曆史梳理清楚。因此特别把行政機構和教研室情況單列為一個部分。2002年之後的情況我掌握,1977-2002年間的隻有在查找到的教師名單基礎上寫出個初稿,請段炳昌老師、張國慶老師、譚君強老師、楊振昆老師、殷光熹老師和張文勳先生審核、調整。1977-1997年這段時間中文系行政人員的變化較大,1998年之後是中文系的歸屬常變,2015年至今文學院的系所和行政人員調整頻繁,既得還原曆史,行政機構和教研室情況就顯得零碎,很是無奈。但願以後院史編寫者可以寫出較長時段的整塊整塊的行政機構和教研室情況。由于缺乏資料,我們不清楚部分老師進出中文系的準确時間——甚至具體工作,隻有如現在這樣處理,待以後修訂或者再次編寫時修改完善。
既然名為“史”,首先得“信”。無“信”,“史”便不立。為了某個會議的名稱和舉辦時間,某個著作的出版年份,某個活動的舉辦者,某個老師是不是雲大的、是否屬于中文系、進出中文系的時間……不知反複多少次。如1979年“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學術讨論及教材編寫會議”的會議名和時間,曆來稱為“第一屆中國古代文論年會”“第一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議”,初稿也是如此表述。後來根據《張文勳學術譜錄》以及會議合影改為現在的名稱。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是在這次會議上成立的,之後就将這次會議作為首屆年會自然不錯,但院史最好還是用當時的會議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雲大中文系教師非常複雜,一是當時是文史系,文史不分家,有的先生當時主講的課程按照今天的專業分類應該是中文,如傳統小學的“文字”“音韻”“訓诂”,但後來到了曆史系,是公認的曆史學家,我們便不納入教師名單。二是雲南大學和西南聯大的教師互聘非常頻繁,無法分清或者就不存在主次。我們隻能采取孤證不立的原則,把一些流行說法中作為雲大的教師剔除名單,以免有攀附之嫌。如袁家骅等人。曆來雲大都把傅懋勣列入雲大教師名單,但我們找不到傅懋勣先生在雲大執教甚至是任課的經曆,他的介紹沒有這方面的表述,李零先生的回憶文章也沒提及,傅懋勉先生二公子傅衍明回憶父親的文章裡不少地方涉及到傅懋勣,但沒有他在雲大任教的内容。張國慶老師我們商量後,甯誤不攀,暫時把傅懋勣先生從雲大中文系的教師名單裡移除,以後有證明資料再補入。
這部院史是雲大文學院的集體成果。首先是文學院的黨政班子,尤其是趙永忠書記。院史的編寫曆時兩年多,這期間參加編寫的辦公室人員不少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資料的搜集整理,沒有學院班子特别是書記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書記還在年終績效分配時專門提出為參與編寫的教職工單列績效,有這樣的書記、這樣的搭檔,是我也是文學院之幸。其次是學院的師生。全院教職工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院史的編寫。盧雲燕、陽彥怡、魏帆老師參與了師生名單的整理。敬蓉、降紅燕、董秀團、秦臻、保明所、黃靜華、羅瑛、黃增喜、趙倩、張震、蘇荟敏、林代安、馬豔、牛軍、舒淩鴻、孫興義、謝雪梅、楊園、曾瑩、張計連、李道和、楊立權、杜鮮、陳芳、張志平、付立峰、向麗、李娟、劉麗輝、王仲黎、劉增慧、高健、張多、段天姝等老師審核過擔任班主任班級的學生名單,其中不少人還提供了自己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名單或照片,還有些老師幫助找了不少資料。趙倩老師專門為院史編寫網購了1956年雲大中文系編印的《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高健、張震、陳芳老師承擔了部分學科史的撰寫工作。楊園老師寫了張為骐先生的介紹,還提供了張為骐先生的單人照和工會會員證照片。楊立權老師寫了李兆同、吳佩珠老師的介紹。許悅老師主動寫了陳紅映、王蘭馨兩位先生的介紹。參與資料查找整理和院史編寫的同學名單因在後記裡已寫,此處就不再重複。
這部院史能夠面世,首功當歸何丹娜老師,沒有她的協調,以及超乎常人的耐心和執着,就沒有這部院史。這部院史的體例,是她參考了十多部其他高校系史、院史後确定的,她的想法就是這部院史的樣子。其次要歸功于詹雲海、張夢夏、阿宗兵和黃瑞琪諸位老師,沒有他們锲而不舍的努力,屢挫愈勇的堅持,耐心細緻的檢查,也沒有這部院史。還要感謝馬君毅、王雲杉、趙威老師,這部院史的最終形象是由他們決定的。當然,必須感謝同學們,沒有那麼多同學查找資料和前期寫作,院史的編寫毫無可能。還要特别感謝趙玮老師,直到修訂階段才請她參加,沒想到這個臨時決定改變了院史的編寫進度,也改變了院史的面貌。趙玮老師的學術眼光、大局觀和嚴謹細緻的風格,大大提升了院史的質量。編寫過程中,我多次在院史編纂群裡為某些資料和某些學術常識的錯誤、教師名字的不統一(同一人時用名時用字,或者某人用字其他人都用名)、同一人物、事件在不同部分的不一緻,還有師生名單的缺漏重複,尤其是語言表述的問題表示不滿,甚至在編寫會上發火,老師和同學們都忍了,他們都理解院史編寫所需要的嚴謹和準确。院史曆經37版方成現在的樣子,雖有諸多不足,但大家都盡力了。
感謝張文勳先生、殷光熹先生、楊振昆老師、譚君強老師、張國慶老師和段炳昌老師,他們對院史編寫提出的建議,對史料的補充,使得院史更加完整和全面。他們還原了一些史實,糾正了編寫當中的一些錯誤,使我們不至于贻笑世人。我一直糾結院史的名稱,在雲大的曆史上,從1951年文史系析分為中國語言文學系和曆史系到2015年,“中文系”之名使用了64年,文學院建立還不足7年。絕大部分中文系畢業生應當對“中文系”這個名稱更有感情,但目前又是文學院,僅名“系史”,有些老師和工作不好納入。無論是“雲南大學中文系系史”還是“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院史”,都各有道理,但又各有問題。一天,張國慶老師約我專談院史編寫,我提及書名之事,碰巧他也考慮過這個問題,認為既然現在是文學院,1931年曾稱文學院,名為文學院院史也無不妥,書名問題就此解決。張國慶老師看了初稿後重寫了第一章,使院史有了一個“虎頭”。段炳昌老師是雲大中文系的活史書,中文系的曆史都裝在他的腦海裡,他從細節到整體對院史的撰寫提出了很多指導性的意見。在修改過程中,我多次向段老師請教。殷光熹老師看過院史初稿後專門給我寫了一封信,段炳昌老師和我長談一個晚上,在職教職工的介紹就是聽取二位老師建議後增加的。張國慶老師為院史兩次找我,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的一些内容是在張老師建議下修改增補的。謝謝各位老師!
感謝所有在院史編寫過程中給予幫助的老師和同學。這次院史編寫,挖出了很多雲大中文系的系友,從他們那裡發掘出不少生鏽了的人和事,不時給我們驚喜。有的材料無法用于院史,我們将在校慶活動中以其它方式呈現。因為人數衆多,在此無法一一列出——謝過了!
此外,還要感謝楊紹軍老師。原以為院史的出版經費不成問題,但恰恰是沒問題處出了問題,2022年底省财政在給撥付“雙一流”建設經費時未能足額下撥,很多項目經費被迫延遲支付。紹軍單列出文學院校慶叢書的出版經費,才保證了文學院院史能夠在百年校慶時面世。
其實,最要感謝的是所有的中文人。沒有他們,就沒有雲大中文學科,遑論文學院的院史。雲大文學院,不屬于任何一個人,是所有雲大中文師生的。贊雲大中文,是贊所有的雲大中文人;罵雲大中文,也是罵所有的雲大中文人。雲大中文學科的曆史是曆代雲大中文人寫就的,是所有的雲大中文人成就了雲大文學院的院史,我們隻有碰巧成了執筆者。如果我們沒能寫出雲大中文人的風采,那是我們不才,但并不影響雲大中文學科的成就。我數次在院史編寫會上說,這部院史不能令人滿意——我自己就不滿意——但凡事必須有人開頭。知多有疏漏,仍願為後人立一靶子,相信後人會在我們的基礎上寫出更好的雲大文學院院史,更好地展現雲大中文學科的精神和面貌。
2022年12月27日于雲南大學映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