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曆史沿革
第二章 人文荟萃——文法學院的成立與發展(1934-1953)
1934年,改省立東陸大學為省立雲南大學。同年成立文法學院。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成為抗戰的大後方、教育的大後方。次年雲南大學改為國立,此時的文法學院與西南聯大交流密切、鼎力互助,也正是這一時期,文法學院群賢畢至,人文荟萃,名校風采,令人追慕。建國以後,文法學院析分文史系,中文系首次成為獨立院系,翻開了曆史的嶄新一頁。
第一節 抗戰時期的文法學院
一、首設中國文學系
1934年9月,省立東陸大學在原有文學院、工學院、教育學院三院建制的基礎上,将教育學院歸并于文學院,成立文法學院,鄧鴻藩繼續任院長。文法學院在成立初期設有政治經濟、法律、教育三系,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尚未單獨建系,隻是作為通識國文課程為文法學院學生所修習。至1935年,随着師資、生源漸成規模,文法學院正式成立“中國文學系”,次年1月開始招生。
中國文學系設立之初以中國文學、西方文學、哲學、傳統小學為主要必修課程,下分文學、文字兩組,文學組以詞學、詩學、小說等為主要選修課程,文字組則以文字、訓诂為主要選修課程。中國文學系的首設标志着省立雲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體系的初步形成。由于當時中文學科與曆史學科的緊密聯系以及曆史學科的進一步擴大,1937年中國文學系改組為文史系,下設中國文學與曆史兩組,首任系主任聞宥。1938年增設外國語文組。這一次機構變更奠定了文法學院文史、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四系并立的格局,同時在機構設置上也形成了文史合并的基本形式。
二、立足西南,輝煌燦爛
1937年雲南省政府延聘著名數學家熊慶來先生擔任雲南大學校長,1938年七月一日省立雲南大學改為國立雲南大學。此時正值全面抗戰的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内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彼時的國立雲南大學文法學院與西南聯大鼎力互助,相得益彰,共同鑄造了輝煌燦爛的業績,雲南大學文法學院文史系也掀開了光彩奪目的曆史篇章,可謂人文荟萃,群賢畢至。
1939年,雲大文法學院文史系共有中國文學、曆史、外國語文三組,院長由著名學者胡小石擔任,文史系主任則由著名文學家楚圖南擔任。兩位先生在任期間,文法學院課程精深宏博、中西會通,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以1939年文史系課表為例,就有聞宥的“語言文字學”、呂叔湘的“西洋文學史”、楚圖南的“文學概論”、施蟄存的“曲學”、蔣夢麟的“中國文學史”、方國瑜的“目錄學”等,大師雲集,文風昌盛。這與西南聯大在滇期間同雲大的緊密聯系密切相關。西南聯大内遷昆明後,百廢待興,時任國立雲南大學校長的熊慶來曾受聘于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大交往甚密。西南聯大遷至昆明初期,熊慶來在校舍等籌備工作上提供了很多幫助,西南聯大蔣夢麟、梅贻琦等諸人也一直與雲大互助協作。1939年12月,文法學院文史系教授聞宥和西南聯大教授羅庸交換授課,由雲南大學教授聞宥在西南聯大中文系開設“印支語研究”課程,由西南聯大教授羅庸在雲南大學開設“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時間為一學年。其後,由于兩校教師互借頻繁,為規範兼職授課現象,西南聯大方面專門制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校外兼課規則》。規則出台後,西南聯大教授前往雲南大學兼課基本按該規則執行。1940年,文史學院再次向蔣夢麟借聘賀麟為文史系兼任講師,擔任“哲學概論”課講習。1941年3月,熊慶來又向西南聯大聘請向達為文法學院文史系兼任教授。也正是同年,姜亮夫先生接任胡小石任文法學院新院長。姜亮夫師從清華國學院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吳宓等宗師,是著名的文字學家、音韻學家、文獻學家和楚辭學家,其所學之廣堪稱“寬無涯涘”,姜先生的接任使得文法學院更加欣欣向榮。
(圖片來源:劉興育主編《東陸回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118頁。)
從1938年到1944年,文法學院自聘和延聘的教授多達近百位,其中就包括趙蘿蕤(翻譯家、歐美文學專家)、羅常培(語言學家)、袁家骅(語言學家)、聞家驷(法國文學專家、翻譯家)、施蟄存(作家、文學史家)、陶光(詩人、學者)、李長之(現代作家、評論家)、遊國恩(文學史家)、餘冠英(文學史家)、蕭滌非(文學史家)、陳铨(劇作家、戰國策派代表人物)、方樹梅(文獻學家)、殷孟倫(語言文字學家)、姚奠中(語言文字學家)、傅懋勣(語言學家)、邢公畹(語言學家)、張光年(詩人)、葉德均(民俗學家)、湯鶴逸(日本文學專家、翻譯家)、白小松(文史學家)、馮友蘭(哲學史家)、陶秋英(詩人、文史學家)、唐蘭(文字學家)、呂叔湘(現代漢語專家)、吳宓(西洋文學家、國學家)、吳晗(文學家、史學家)、徐嘉瑞(文史學家、作家)、劉文典(國學家)等大家,彼時的文法學院大師雲集,吸引衆多學子報考。據1941年7月22日昆明《中央日報》第3版所載“雲大本屆招生,投考者六百餘人,以考文法學院者居多”。由此可見,文法學院以其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當時雲大最為知名的院系之一,同時文法學院的成就也映襯着國立雲南大學的熠熠生輝,到1946年,國立雲南大學已跻身于全國名校之列,更是被《不列颠百科全書》列為中國在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15所大學之一。
國立雲南大學除了在教師聘任上和西南聯大交流甚密,在師生活動方面也有諸多合作。1938年始,西南聯大知名教授多次受邀至文法學院演講。1939年1月4日,茅盾先生在至公堂發表演講《抗戰文藝的創作與現實》,時任文史系主任楚圖南緻歡迎辭,校内外人士參與者衆多,反響強烈。同年3月、5月,羅文幹、聞一多先生先後受邀演講《中國語言學研究近況》《從離騷談到先秦思想》,闡發極詳,鞭辟入裡,得到文史系師生的一緻好評。此後,至公堂成為雲大學術演講和活動的主要場所,一時間名流彙聚。除上述先生外,還有徐嘉瑞、馮友蘭、白壽彜、肖蘧、姜亮夫、吳宓、陳序經、陳铨、賀麟、王贛愚、林同濟等諸位教授來文法學院交流演講。此時的東陸至公堂,徐嘉瑞講辛棄疾詩詞,白壽彜講“詩與古史”,姜亮夫講傳統詩歌,吳宓講“《紅樓夢》人物書評”,聞一多講莊子思想。學術争鳴,蔚然成風。
西南聯大與雲大僅有一牆之隔,兩校在抗戰時期患難與共,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奮發圖強。1938年至1944年,日軍六次空襲昆明,雲南大學未能幸免,文法學院師生秉持中國學人之精神,不畏日寇,堅持學習。1941年5月12日,日軍出動飛機數十架對昆明市區濫施轟炸,其中在雲大校園内投彈十餘枚,一枚炸彈擊中會澤院屋頂,醫學院、澄農館、新建女生宿舍、學校大門均遭損壞,然文法學院及其他院系師生第二天就恢複正常上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到昆明,舉城歡騰。雲大、西南聯大、中法大學師生當晚舉辦了隆重的慶祝晚會,文法學院教授吳晗發表講話。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鬥争,雲大與西南聯大師生終于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抗戰時期的雲大與西南聯大同仇敵忾,并肩戰鬥,形成了陳省身所言的“共患難共發展的兄弟學校”,文法學院師生秉承“誠、正、敏、毅”的精神,同西南聯大師生一起度過了這一段艱苦歲月。
三、劉文典與文史研究室的設立
1943年,劉文典先生因休假外出未能按時返校上課,被西南聯大解聘。國學大師陳寅恪推薦劉文典至雲大任教。熊慶來親筆緻信劉文典,信中懇言:“常思欲于學術之講求,開一新風氣,必賴大師。有大師而未能久,則影響亦必不深。賢者懷抱絕學,倘能在此初立基礎之學府,作一較長時間之講授,則必于西南文化上成光燦之一頁”。劉文典欣然應允。文史系延聘劉文典為文史系教授,主講“莊子”及“校勘實習”兩門課程。11月19日,劉文典抵達雲大文史系并于第二周正式就職。
(圖片來源:劉興育主編《東陸回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206、235頁。)
1944年,文史系設立文史研究室,由劉文典主持,錢穆為導師,羅庸為特約導師。劉文典在文史研究室潛心學術并廣開課程,僅1947年至1948年間就開設有王維詩、李商隐詩、溫李詩、庾子山集、漢魏六朝文選、莊子等諸多課程。慕名而來的學生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外系、外校的學生,甚至有老師前來旁聽。文史研究室的設立為劉文典提供了良好的治學環境,1946年由他編撰的《說苑斠補》作為雲南大學叢書之一出版,次年其代表作《莊子補正》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陳寅恪先生為之作序雲“然則先生此書之刊布,蓋将一匡當世之學風,而示人以準則,豈供治莊子者必讀而已哉”。劉文典的延聘與文史研究室的設立提升了文法學院乃至整個雲大的學術地位,并培養了張文勳、殷光熹、趙浩如等一大批知名學者
第二節 建國初期文法學院的調整與改革
一、文法學院除“舊”迎“新”
1949年,國立雲南大學的最後一年,解放戰争已經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國民黨的統治岌岌可危。此時,地處西南的雲南被國民黨當局視作最後的反共基地,趁熊慶來離昆之際企圖委派新校長控制雲南大學,此舉遭到雲大全體師生的抵制和反對,以失敗告終。但國立雲南大學何去何從仍然前途未蔔。5月,國立雲南大學成立以教授會、講師助教會、職員會、工警會和學生系級常委會為主體的“五聯會”,五聯會作為雲大師生的民主組織,積極開展拯救學校、拯救教育的鬥争。然而,一系列鬥争活動慘遭國民黨當局鎮壓。9月9日,昆明宣布戒嚴,軍警進駐雲南大學宣布行政院命令,解散昆明所有大中學校,對留校師生進行“甄審”,開除學生23人,解聘裁撤教師百餘人。盡管局勢不斷惡化,國立雲南大學仍頂住壓力,于11月恢複授課。1949年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宣布雲南起義。
1950年2月中旬,雲南大學文法學院号召文史系學生赴昆明城中近日樓歡迎陳赓、宋任窮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又号召文史系學生前往文廟開展“報童學校”活動,對報童進行時事政策的宣傳教育。同時文史系的學生也進行了自我教育與學習。這一學年文法學院的教學活動暫時停止,直至1950年暑期恢複。自此,雲南大學的曆史翻開嶄新的一頁。
二、文史系的析分
1950年,昆明和平解放後,國立雲南大學改稱雲南大學。1951年,全院教學工作恢複正常,文史系析分為中國語言文學系(簡稱中文系)和曆史系,二系仍統歸文法學院,方國瑜任文法學院院長。文史系的這一調整标志着自1938年以來延續13年的文史合并建系的格局被打破,中文系首次獨立建系。1935年文法學院曾短暫建立“中國文學系”,但不同于“中文系”。“中文系”的全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大學科,而“中國文學系”分為“文學組”和“文字組”,兩者有較大的不同。1941年熊慶來校長曾報請教育部批準中國文學系、曆史系單獨建系,但實際上中文和曆史兩科仍然以中文組、曆史組的形式并為文史系下轄兩專業。可以說,“中國語言文學系”(中文系)首設在1951年。
中文系首次獨立建系,這一方面是學科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順應文法學院學制改革的要求。中文系首任系主任為陸萬美。陸萬美為中共黨員,1927年後曆任雲南《民衆日報》副刊特約撰稿員,曾就職于北平《世界日報》《薔薇周刊》,有短篇小說《雜院裡的故事》《劉先生的皮鞋》等作品。曆任北平左聯常委、出版部長,蘇中四專署文教科副科長,南通縣科長,山東第一一一師政治部副主任,山東軍區文工團、新四軍文工團團長,山東大學文藝系副主任、支部書記,華東局宣傳部文藝科長,上海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等職務。之後随軍南下,兼任雲大中文系主任。1952年劉堯民先生接任中文系主任,劉堯民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史專家,他學貫中西,著述宏富,尤其是對詞學研究頗深,著有《晚晴樓詞話》《詞與音樂》《唐樂詞史》等詞學著作。
1952年,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普遍開設政治課,政治課的開設是建國前未有的。這一年秋季雲南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首批招收的是生物系生态植物學專業研究生,文法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第二批招生。
建國初期多次思想文化領域内的批判鬥争首先在中文系開展,除了對《武訓傳》的批判外,影響比較大的還有1954年對胡适資産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此次運動一直持續到1955年。1954年院系調整之前的中文系,仍然極快地從解放戰争的震蕩中恢複過來,教學科研工作得以正常開展。這一時期是雲大中文學科發展的重要過渡階段。